答复类别:C类
付娟妮代表:
《关于集美文教区完善微交通系统的建议》(第001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收到该建议后,我区高度重视。针对提案中的建议,及时召集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析。代表建议:一是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尤其是增加微交通供给系统,解决结构性不足问题。增加公交路线的覆盖面,确保软三片区、文教区、华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大厦、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稀土材料研究所等,与周边居住、生活、商业配套形成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提高车辆运行频次,减少乘客等待时间,增加出行便捷性。同时提升服务品质,改善车辆环境,提升司机的服务意识,提高乘客满意度。 二是完善步行和骑行设施,新建或增设人行道,完善海翔大道与集美大道、集美北大道连接处的慢行道路规划,确保道路衔接畅通和安全,方便行人行走。增加自行车道的数量和长度,有条件的路段设置步行和骑行专用车道,避免与机动车争道,提高步行和骑行的流畅性和便捷性。合理规划共享自行车、共享电动车的投放点,增加车辆投放数量,确保主要公共交通与“家门口”的共享单车能无缝衔接。优化共享单车管理,确保车辆能够正常使用。三是完善微公交系统 开通集美文教区微公交线路,方便园区内部、园区之间的出行。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智能交通系统,接受个性化预约定制接驳路线,可根据出行规划,提前掌上预约路线并开放,相同路线的出行人员可同时乘坐,低碳环保出行。四是注重交通与土地的一体化性规划 对于尚未利用的土地,建议将交通规划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范畴,与土地规划同步进行,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的位置、路线、宽度,避免在交通拥堵点周围增加建设住宅区和大型共建建筑,减少私家车通行需求。加强交通规划与公共设施的衔接,保证交通设施的便捷性和通畅性,注重交通规划与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二、措施与成效
针对代表建议完善步行和骑行设施,新建或增设人行道,完善海翔大道与集美大道、集美北大道连接处的慢行道路规划,确保道路衔接畅通和安全,方便行人行走。增加自行车道的数量和长度,有条件的路段设置步行和骑行专用车道,避免与机动车争道,提高步行和骑行的流畅性和便捷性。
(一)近年来慢行道建设情况
近年来,厦门市集美区在慢行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区慢行系统建设基本上已很完善,仅存在部分节点未完全打通情况。目前,集美区住建和交通局管养范围内共有慢行道约337.821公里,其中步道307.881公里(不包括公园步道),自行车道109.059公里,打通市民日常休闲与通勤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广大市民健康出行意愿。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运动空间。今年,厦门市发改委还批复了集美大桥周边岸线慢行系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项目位于集美大桥北桥两侧,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桥梁、道路、红树林造滩、景观、电气等工程。相信不久之后,这里又会成为集美区慢行系统的一个新亮点。总的来说,近年来厦门市集美区在慢行系统建设方面投入巨大,成效显著,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慢行环境。
(二)近期慢行系统策划情况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慢行系统规划,从全局掌握我区慢行系统情况及未来着力方向,我区计划委托市交研中心从空间规划上对全区慢行系统进行系统性分析论证,编制《集美区步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网络近期规划》,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因规划类项目属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职能,我区函告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集美分局,启动《集美区非机动车道网络提升近期规划》立项工作。
(三)关于增加公共交通供给,完善公交微循环
我区一直高度重视公交线网的布局优化,目前环境监测大楼已开通396线路,接驳民众往返地铁1号线诚毅广场站。中国科学研究院周边有中科院公交站及中科院BRT站,其中910、917公交线路途经停靠中科院公交站并接驳集美大道地铁站。同时,我区已委托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进行《轨道6号线(集美段)站点片区公交接驳设施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对6号线沿线轨道站点的接驳公交线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其中,在集美创业园站规划了华大附属学校环线,将有效串联起文教区内华侨大学、稀土材料研究所等地块;对M23、M32接驳线路走向进行优化调整,加强轨道站点与软件园三期的接驳,加快白石和IOI等配套公交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集美文教区公交设施布局。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细化集美文教区公交线网优化布局的研究。
(四)完善步行和骑行设施中合理规划
自集美区投放共享单(电)车以来,随着人行道、自行车道配套的建设,辖区共享车辆主要投放在城市建成区等非机动车停放点建设较好的区域,集美文教区地处后溪镇范围,软件园三期、集美大道、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大厦一带受人流量及盲道设置因素限制,规划的非机动车停放点较少,可供共享单(电)车投放的条件不足,2024年底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已协调共享单车企业在软件园三期、集美大道中科院BRT站、环境监测大楼、软件学院等周边先行施划非机动车停车点80余个,可增停约800余辆非机动车,同时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将上述施划点位纳入企业还车P点管理并加大共享单(电)车投放量。为确保主要公共交通与“家门口”的共享单车能无缝衔接,后续将联合共享单车企业实地调研,根据园区、小区市民的需求,先行摸排非机动车可以停车泊位的市政设施,经市政单位同意,可以指导属地镇街增建施划共享单(电)车停放点并加大车辆投放。
(五)关于交通与土地的一体化
为促进土地开发利用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厦门市人民政府于2017年发布了《厦门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该办法对我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各类建设项目需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综合提出建设项目选址、建设规模、使用功能、交通改善措施等建议,制定交通规划条件。我区将严格依照《厦门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保障地块周边交通设施的便捷和通畅。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一是加快推动编制《集美区步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网络近期规划》立项工作,为下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二是结合新建市政道路持续推进我区慢行道改造建设,完善市政道路公共设施。三是我区将积极对接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要求,进一步完善文教区内公交线路和站点、慢行设施及共享车位的设置。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李勇岩
联 系 人:张耀军
联系电话:0592-6296766
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5月8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市政府督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