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新闻
“老顽童”玩成非遗传承人
时间:2019-11-08 11:25 阅读人数:
 【人物名片】

  林德时

  曾用名林得时,1944年出生,灌口造纸厂退休员工,2009年获评为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闽南童玩代表性传承人。

林德时演示自制的闽南特色童玩。

  前不久 ,集美区第二届“嘉庚童玩节”小学闽南童玩大赛在灌口中心小学举行。厦门市非遗闽南童玩代表性传承人林德时来到现场,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制作“筷子枪”、玩滚铁圈、抽陀螺、丢沙包等,尽享古早味游戏的欢乐。

  十几年来,林德时经常深入学校、农村推广闽南童玩。他会制作一百多种童玩游戏,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推广闽南童玩、深青文化,还编写了十余本相关书籍,被人们称为“老顽童”。

  会做一百多种童玩 编书推广闽南童玩文化

  五根筷子,几条橡皮筋,在林德时手中两三分钟就变成一把像模像样的筷子枪;用卡纸剪出的一对小鸡,拉动它们脚下的小卡片,两只小鸡就会低头“啄米”……采访时,林德时随手向记者展示了几项绝活,令人赞不绝口。

  这些小孩的游戏,今年75岁的林德时还经常玩。“我老伴也玩,我们俩加起来快150岁了,还在玩。”玩这些童玩时,林德时就像孩子般快乐。

  林德时有一个“百宝袋”,装着一百多件自制的童玩。“这些小玩意,都是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但如今青少年都有现代化的玩具,有的沉迷于手机、电脑和游戏机,很少人会玩童玩,更别说制作了。”说到这里,林德时略带感伤。

  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保存闽南童玩文化,2005年,林德时决定把这些童玩游戏编写成书。为了搜集到尽可能多的童玩,他拿着笔记本几乎跑遍灌口,挨家挨户地走访同龄人,用了三个月时间,集齐了183种闽南童玩的制作方法,不久,他编写的《闽南童玩趣话》一书出版,成为灌口中心小学孩子们夏令营的教材。

  林德时说,童玩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他根据孩子们的喜好,用废弃挂历、矿泉水瓶做帆船、水车等。“闽南童玩的核心就是废物利用,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根据这一宗旨,林德时又相继编写了图文并茂的《闽南童玩童乐》和《童玩童乐续集》,林德时因此被评为厦门市非遗闽南童玩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暑假,由世界各地学生组成的夏令营来到灌口,留学生们对林德时演示的童玩十分感兴趣,这让林德时十分高兴:“连外国学生都喜欢我们的童玩。”

  发掘保护深青文化 拍下“深青地标”今成珍贵史料

  林德时是土生土长的灌口镇深青村人。十几年前,已退休的灌口中心小学书记白玉盛找来,邀请他一起挖掘深青文化,并编写相关书籍。

  深青村有一个深青古驿站,是古代同安连接漳、泉两地的古驿道驿站,是目前国内仅存不多的古代邮驿遗址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保存完好的有千年历史的宋、元、明、清时期古驿站,现在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德时买了一个傻瓜相机,探访深青桥、深青古驿、茂林庵、驿口街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深青地标”,拍下了许多照片。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地方大变样,林德时拍摄的照片就成了珍贵史料。

  2002年,深青桥修复时发现一些木桩,经过考证,专家发现这些木桩是500年前建桥时使用的。有村民把这些木料拿去烧成木炭做药引子,林德时觉得可惜,像对待宝贝一样,把两段近一米长的木桩保存了下来,放在了村史博物馆。

  深青村名字怎么来的?深青古驿道建成的背后有什么故事?深青古驿站茂林庵为何每年八月初三都会迎来一批批台湾香客?林德时采访村里的老人,收集到许多民间故事,并查阅地方志等史料,把深青村的前世今生了解得清清楚楚,写出《深青古驿古镇史话》《安仁里的民间故事文集》《深青古驿》《灌口掌故大观》《走进深青》《闽台神缘》等书籍。

  文/本报记者 林桂桢 图/本报记者 黄晓珍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