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城管执法局以“721工作法”为行动指南,诠释“城管为民”深刻内涵
城市管理的温度,隐藏在细碎日常中。在集美区城管执法局的创新实践中,这份温度真实可感——它是在杏锦路地铁站新划的400个停车线里,稳稳安放的出行便利;是酒店屋顶光伏板在政策“特事特办”后,持续输送的清洁能源;更是碑头夜市54个摊位里,升腾起的文明烟火气……
今年来,集美区城管执法局坚持“人民城市”理念,以“721工作法”为行动指南——70%问题靠服务解决、20%问题靠管理化解、仅10%问题需执法处置,在流动摊贩规范、“退绿增容”停车位、柔性“解违”等领域精耕细作,用零距离服务,绘就城市管理新图景。
镜头1 规范摊点
城市文明与烟火气一起升腾
集美区杏西广场碑头路口,淮南牛肉汤店主宋亮辉的摊位前,食客络绎不绝。“以前‘打游击’,收入不稳定还担惊受怕。自从入驻碑头夜市,收入多了,心也安了!”宋亮辉一边忙着切肉,一边说道。
宋亮辉的感慨,道出54名摊贩共同的心声。去年6月,集美区城管执法局联合街道,创新设立夜市“摊规点”,让流动摊贩有了“新家”,更让周边居民有了便捷安心又卫生美味的“深夜食堂”。
这背后,凝聚着集美区城管执法局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的努力。“只有找到城市‘烟火气’与市容秩序的平衡点,才能破解流动摊贩管理难题。”杏滨中队中队长王忠祥说。
此前,他带领队员走遍杏西广场周边街巷,笔记本上记满各摊贩经营时段、人流峰值和居民意见。“出来摆摊的人,大部分是迫于生计。我们要做的是‘智慧管’、而不是‘一刀切’,只要主动为他们创造合法合规的经营条件,他们自然愿意配合城市管理工作。”王忠祥告诉记者。
通过三轮专项调研、六场镇街座谈,集美区城管办历时45天,完成起草《集美区“摊规点”设置与管理工作导则(试行)》和《集美区流动摊贩规范管理实施方案》2份指导文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集美城管先后收集采纳35条意见建议,听证会代表涵盖17类共34人,政策受到广泛支持。
综合多方意见,经过慎重考虑后,集美城管在全区科学划定禁设区40处、宜设区36处、精品区11处,在杏西广场打造的碑头夜市也成为标杆:54个统一规格的固定摊位整齐排列,每个摊位配备分类垃圾桶和消防器材,并引入第三方公司进行规范管理。
目前,集美区24处“摊规点”共释放800余个就业岗位,试点区域投诉量大幅下降,真正实现了市容“颜值”与市井“烟火”共生共荣。
镜头2 “退绿增容”
列出破解停车难民生方程式
“抢个车位,像打仗一样。每天赶早上班,真是急得团团转……”几个月前,在一次清晨巡查时,刚走到杏锦路地铁站附近,杏林中队第一网格长邓学文就听到上班族的抱怨。
“地铁口附近,非机动车停车难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在关注。市民的苦恼,要尽快想办法解决。”邓学文带领队员在杏锦路地铁站附近“蹲”了一周,清点每日大概停车数量、拿着皮尺反复测量每寸空间。“非机动车的日均停放需求超300辆,但目前容量仅有100辆,早晚高峰时,非机动车道、消防通道几乎都被堵塞。”邓学文告诉记者。
调研清楚后,很快,一场“退绿增容”的空间改变就此展开——今年4月,在杏林街道的协调下,集美城管联合市政园林部门反复勘测,最终锁定对地铁站4号出口旁的700平方米闲置绿地进行改造。
改造方案考量精细:保留乔木根系,移植灌木至苗圃里;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新增398个非机动车停车位;调整盲道走向,并增设防撞护栏……在各部门联动努力下,不到一个月,改造顺利完成。“改造后,不少市民反映通勤时间大幅缩短,并且再也不担心会发生剐蹭纠纷了。”厦门轨道集团客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这样暖心便民的改变,也发生在后溪镇。位于浦公山路软件园三期B15幢进出口附近的居民发现,政府部门将人行道旁一处待开发的市政绿化用地进行了优化调整,新施划了一批非机动车停车框,可容纳约300辆非机动车停放。员工陈先生表示:“过去这里停车位严重不足,大量车子只能违规压着盲道停。现在基本都能找到规范停放的区域了,方便又安心。”
据统计,今年以来,集美区全区通过9处“退绿增容”,共释放3000余平方米空间,增设车位2000余个,让城市“边角料”变身民生“幸福地”。
镜头3 柔性“解违”
执法温度激活发展新动能
“这里怎么会有几个集装箱?”今年5月,北站中队网格长吴炜斌发现,中国移动动漫基地旁边,偷偷冒出5个违建集装箱。不过,他并没有立即亮出罚单。
原来,上前观察了解情况后,吴炜斌发现,该处违建由5处集装箱搭建改造为临时住人场所,存在安全隐患。“强拆只需半天就能完成,但工人可能就无处安身了。”吴炜斌化身“服务管家”,帮忙联系仓储公司,为工人提供过渡场地,并协调物流车免费搬迁这5个大集装箱,最终实现“零冲突”拆除。
在违建拆除后,针对企业提出的周边道路照明不足、交通标识不清等问题,北站中队立即联动市政、交通等部门,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照明设施的增设和交通标识的更新完善。“既除去了隐患又解决了难题,这样的执法让我们心服口服!”企业负责人送来了锦旗。
这样的柔性“解违”经常上演。去年11月,亚朵酒店(厦门杏林湾财富广场店)门口的遮雨棚和屋顶光伏板,被判定为违建“疑似图斑”。在多次走访基础上,集美城管启动三级会商机制,邀请街道、住建、消防部门联合勘察论证,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商,指导企业完善相关手续,最终经过区政府专题会议研讨决定特批保留。
如今,在集美区,治违早已从刚性管控转向柔性疏导。针对民宿阳光房、工厂光伏板等民生设施,集美城管创新“暂缓处理+事后监管”模式;出台《关于住宅小区历史存量违法建设、裁执分离历史积案、改变建筑使用功能等重难点问题的处置建议》,协助解决企业光伏建设问题33宗,为86处“民生微改造”开辟合规化路径……今年来,通过柔性执法,集美城管共化解涉企违建纠纷32起,收到企业锦旗11面,用实实在在的作为,诠释着“城管为民”的深刻内涵。
(记者 王玉婷 通讯员 田成群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