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集美区三社小学美术教师石晓华:15年支教之路 点亮乡村孩子的心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5-07-21 10:49 阅读人数:
微信图片_2025-07-21_105233_307.jpg
 
  “蹲下来,读懂孩子们的世界。”这是集美区三社小学美术教师石晓华常说的一句话。从青涩学子到专职教师,十余年间,她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宁夏、连城、黔西南的大山深处……
  热爱教育 用心读懂孩子
  石晓华支教的故事始于大学期间参加的暑期“三下乡”。2010年的夏天,大一的石晓华与老师、同学们来到宁夏海原支教,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绘画时的专注,让她初探教育的真谛。而真正点燃她教育理想的,是一位“普通”的回族妇女——马志英。并不富裕的马志英腾出房子,帮助186名贫困女童。这份无私的大爱深深震撼了石晓华。
  支教路上,石晓华不断遇到难题,一方面是语言交流不畅,更棘手的是留守儿童不愿开口、保持沉默,“我必须多费心思,耐心地引导他们,慢慢‘敲’开心门。”另一方面,她去家访时,习惯用镜头拍照记录,但有些当地人是忌讳拍照的。
  “这让我明白,支教必须提前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熟悉当地的文化特征和生活习惯。” 她感慨道,支教从来都不是一场 “单向输出” 的奔赴,而是要先放低姿态,蹲下来,读懂孩子们的世界,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
  同甘共苦 和学生情同家人
  独自在山区生活、支教,总有遭遇不顺的时候,当石晓华因自然灾害感到恐慌、崩溃时,是孩子们的鼓励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2014 年暑假,她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德赫小学支教时,遭遇了连续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孩子们的鼓励和安慰给了她很大的勇气,而更让她触动的是常年面对暴雨涨水的孩子们表现出的淡定与从容。
  2016年,石晓华重返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威舍镇,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她,仍未忘记与孩子们的约定。有个小姑娘含着眼泪揭开她的头纱,认真地说“小石老师,你一定要幸福!”石晓华瞬间泪奔,“能够和孩子们在山间奔跑,足以治愈生活中所有不开心、不如意。”
  教育不是“给予” 而是“唤醒”
  支教经历,不仅重塑了石晓华对教育的理解,更像慢火熬汤,让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沉淀出了更朴素、本真的底色。她认为,教育的真谛藏在孩子眼神亮起来的瞬间,藏在他们敢对世界说 “我可以” 的勇气里。教育不是 “给予” 而是 “唤醒”,“教育从来就不是把我的经验强加给孩子,而是帮他们发现自己本有的力量;从‘追宏大’到‘守微小’,我更在意有没有让孩子敢拿起画笔、有没有让一个家长懂孩子画里的思念。”
  提及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对自己的影响,石晓华说,作为老师,对学生要“诚”,对教育事业要“毅”。“诚毅”二字与嘉庚精神早已深入她的内心,“这就是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当小学美术老师,还坚持每年暑假去支教的原因。做了这么多年支教工作,就是对嘉庚精神最朴素的践行。”
  图:2016年,即将不如婚姻殿堂的石晓华,重返支教地。(受访者 供图)
  (记者 郭妮妮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