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350211MB0399170A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4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厦门市集美实验学校 |
法定代表人 |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登载事项 |
单位名称 |
厦门市集美实验学校(福建教育学院附属集美实验学校)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初中学历教育 |
|||
住 所 |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东安路51号 |
|||
法定代表人 |
皮乐平 |
|||
开办资金 |
1145(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财政核拨) |
|||
举办单位 |
厦门市集美区教育局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05 |
7392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
128 |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依法依规开展业务 2024年度,在集美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学校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无违法违规情况。 二、围绕工作目标开展的业务活动 (一)合作办学与教师发展 学校充分借助福建教育学院的资源优势,多次邀请领导、专家入校指导。全年开设10余次专家讲座,内容涵盖多学科以及教育管理领域,参与教师达200余人次。接待3个国家级校长培训班进行跟岗研修;骨干教师开设省级公开课10节、校级公开课2节;邀请专家开设省级讲座10场。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4项区级课题成功立项,1个区级课题和2个省级课题顺利结题。教师发表区级及以上论文25篇,其中CN级6篇、省级1篇、市级汇编6篇、区级汇编12篇。在各类学科竞赛中,教师获省级奖项1人次、市级17人次、区级12人次;在作业设计评选活动中,10人次获奖,1人作品获省级优秀作业设计奖;在精品课评选中,多位教师获评区精品课,部分作品被推荐参与市级评选,1人获市级精品课荣誉。 (二)德育与学生活动 学校优化班主任量化考核机制,定期组织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完善“德育分”评价体系,加强“文明督导岗”建设。开展班级文化节活动,鼓励班级打造特色文化,班会课主题丰富多样。组织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深化劳动教育,增加实践项目,设计个性化劳动作业。加强安全教育,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加强家校沟通。推进家校合作,加强家委会建设,组织家长学校活动和志愿服务。 (三)教学管理与质量提升 落实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等教学资料。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反思分享会等教研活动。邀请教育专家指导中考备考,组织专题讲座,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计划。加强特殊需求学生评估认定,完善个人教育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丰富资源教室课程,加强融合教育教学研讨。优化教师课务安排,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分析,做好学籍管理等教务工作。 (四)校园安全保障 创新安全宣传教育方式,利用新媒体制作宣传内容,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大校园巡逻力度,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完善监控系统,加强与周边单位的协作。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加强与多部门联动。 (五)后勤服务优化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定期清查盘点,优化资产配置。加强设施设备维护,制定维护计划,及时处理故障,推进更新改造工作。规范物资采购流程,建立供应商评价机制,优化采购计划。加强校园保洁和绿化工作,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严格食堂管理,加强食材监管,提高工作人员技能,丰富菜品,落实陪餐制度。 三、取得的主要效益 学校成功被确定为集美区首批区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校党支部获评“集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与“集美区十佳党建品牌”;还被评为“2024年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在2024年中考中,普高录取率高达百分之七十点五,50人考入一双外,多名学生进入重点班,部分学生入选物理奥赛重点培养对象。学生在体育、信息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表现出色,获奖人次共402人次。 学校在合作办学、教师发展、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社会资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存在主要问题 1. 部分教师因教学任务重,参与合作交流活动的深度和积极性不足。 2. 学校行政团队及教师与合作方领导、专家交流的频率和深度不够。 3. 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有待完善,部分教师对“双新”“双减”政策落实不到位。 4. 德育活动创新性和实效性需加强。 5. 学校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时不顺畅。 下一步努力方向 1. 优化与福建教育学院的合作模式,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提前规划任务,确保教师全身心投入合作交流活动。 2. 深入调研教师培训需求,精准把握痛点难点问题,调整合作策略。 3.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根据教师需求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邀请专家针对性指导,提高教师对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4. 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了解学生需求,设计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增强实效性。 5. 优化学校管理流程,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建立高效协调机制,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 效 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 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 情 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