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区长倪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08年的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她说,2008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寻常、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监督下,以解放思想谋发展,以调整结构促发展,全面启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保持了经济持续平衡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8.63亿元,增长10.02%;工业总产值573.11亿元,增长4.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2.32亿元,增长5.85%;合同利用外资2.5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4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40.05亿元,增长19.56%;财政总收入27.06亿元,增长25.2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0.35亿元,增长32.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900元和9060元,增长12.37%和11.17%。社会事业建设卓有成效,创建全省文明城区初评总分在全省26个城区排名第二,教育工作省级督导评估荣获全省最高分。
倪超从五个方面高度概括了2008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凡成就,浓缩了全区上下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辉煌历程。
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2008年,集美区坚持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注重工业支柱地位,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逐步向内外销并重转变。机械行业集聚效应不断扩大,产值突破200亿元,金龙礼宾车、金龙轻客、玉柴一期、松芝空调等15个项目顺利投产,厦工20家配套企业顺利建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32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市级科技计划,31家企业新认定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7个科研项目成功对接,总投资额6.12亿元。新增中国名牌产品企业1家、福建名牌产品企业20家、厦门优质品牌企业7家;新增10件省级著名商标、13件市级著名商标。内资企业发展上新水平,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6.53%,同比增长1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12.11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后劲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52家,引进了新乘钨钢、三达科技、银华机械等一批符合产业导向、行业带动明显的项目,宝德立光电、晖耀光电、多科莫太阳能等35个项目抓紧投建。
全面启动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大发展。2008年全区第三产业产值增幅达19.83%,高出第二产业1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0.91:68.7:30.39调整为0.88:65.82:33.3,现代服务业初显成效。加强组织推动,编制现代服务业布局规划,出台发展服务业实施意见,设立2000万元专项扶持基金,建立项目协调例会制度,成立区属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有序推进服务业发展。着力项目带动,建立服务业项目库,积极推进94个在建、筹建、在谈项目。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64个(其中市重点项目36个),开工建设51个,实现投资86.71亿元,完成征地6772.32亩,拆迁66.65万平方米。
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2008年,集美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快速公交系统相继建成通车,杏林湾片区、厦门新站片区、环东海域片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厦门新站、沈海高速扩建、中洲路(一期)进展顺利,福厦铁路、厦深铁路动工建设,英环路、海翔大道隧道口至英村段全线贯通。新城区建设初具规模,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夏职业学院、工商旅游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泉舜泉水湾、金海湾、大学康城二期等住宅小区陆续出售,滨水小区、华铃花园一期保障性住房顺利封顶,永祥新城、锦福花园、兑山、英村安置房等8个项目基本完成。公共文化活动设施不断健全,嘉庚纪念馆、区文体中心少儿馆、文化馆、露天文化广场、杏滨文化广场相继启用。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完成城区20条道路改造,新建5座人行天桥,实施道路绿化4.3万平方米,建设生态风景林2000亩,建成名木古树休憩场所10处,日东公园获评五星级公园。
全力以赴、全民动员创建全省文明城区。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投资1.99亿元建设48个利民项目,重点解决道路畅通、环保治污、美化绿化等问题,城市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有新进展,完成区域公交规划编制,新增51台公交车辆,开通6条区内公交线路,新建翻建41座公交候车亭;实施公交智能化管理,安装卫星定位报站器和GPS系统,出台服务质量考评办法,管理服务水平得到提升;落实财政贴补“的士”政策,首批100台出租车顺利投放。交通秩序有新改善,完成“面的”退编善后工作,整治“摩的”、“面的”非法营运,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1.1万起。遏制违法建设有新突破,依法拆除违章建设837起、建筑面积22万多平方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集中整治重点污染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削减。
农村基础设施再上新水平。全面完成30个村(居)新农村建设规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00万元。基本完成坑内、顶许、溪西3个市级重点村建设,扎实推进东辉、双岭、铁山等13个区级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文体、交通、卫生等基础设施,新建文化活动室6个、篮球场14个,自来水入户率达97.4%,累计建成三位一体清洁楼10座、临时垃圾压缩转运站6座。完成11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鉴定,实施小龙潭除险加固工程。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08年,集美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成果显著。全年共安排教育基建项目27个,面积23万平方米;新开办公办幼儿园2所,实验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评估;全国小学教育质量监控抽测总分获全市第一,中考六科中五科增幅居全市首位,3所中学获全市初中教学质量优质奖,灌口中学通过省二级达标中学验收,集美职业技术学校以全省最高分获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加大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扶持力度,在全省率先统一公办、民办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与市第一医院达成灌口医院委托管理协议,挂牌设立厦门第一医院集美分院;启动公共卫生大楼建设,改扩建3个镇街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投入700多万元充实基层医疗设备;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流动人口防疫、妇幼保健网络,设立后溪、杏林、集美三个卫生监督派出点,增配18名助理卫生监督员;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标准,完成区计生服务站、灌口镇计生服务所的改扩建,增配80名计生管理员,在全市率先设立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所,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7.84%。
文体活动更加活跃。成功举办闽南童玩节、全国汽车越野赛、首届老年艺术节、百场文化广场活动、村村篮球赛等;区秧歌舞蹈队获得全国大赛四项一等奖,农民文艺节目摘取全市农民文化艺术节三项金奖;海峡两岸龙舟赛正式列入国家体育总局赛事,凤山祖庙等众多涉台文物吸引台侨胞回乡谒祖。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稳步提高农民收入。出台促进农民增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等15条意见,累计建成20个农村集体发展经济项目,年收益3327万元;继续完善上头亭、黄庄、新村等“金包银”项目。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扶持28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23个无公害生产基地通过市级认定,仙景芋获农业部绿色产品证书,仙灵旗获省、市著名商标。制定本地劳动力就业扶持措施,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289人,培训1843人。加大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力度,新增参保人员1395人。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修订和出台14项惠民政策,涉及养老、就业、医疗保险、生活保障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统一,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医保范围,推出最高7.3万元的大病救助保险,全区全年参加医疗保险总人数16万余人,参保率达99%。增设3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健全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对低保对象中特困人员实行分类施保,实施对困难家庭非义务教育、残疾人康复和困难老人等不同群体的救助。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启动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爱欣老年公寓正式投入使用。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在全省率先出台奖励辖区现役立功受奖军人政策。
扎实推进社区“特色创建年”活动,逐步实现一社区一特色一亮点。加大社区软硬件投入,社区活动用房面积全面达标,新建14个社区工作站,集中办理涉及群众基本生活和保障的社区事务。纺织、银亭两个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曾营、叶厝两个村改居社区的集体资产改制试点达到预期目标,上塘、上头亭两个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稳步推进。荣获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深化创建“平安集美”。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5件,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61起,及时妥善解决劳资纠纷案件1368起和拖欠工程款事件6起。建设区应急救援中心,建成31个社区治安报警监控系统和25个社区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站,荣获全省“科技强警区”称号。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整改事故隐患4187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分别下降50%和66.67%。
积极支援抗震救灾。广泛开展以“心系灾区,共度难关”为主题的救灾援助,为灾区募集捐款和物资2400多万元,安排1679万元参与对口援建,接收并治愈57名灾区伤员,集美消防大队13名官兵赴灾区参与抢险。实现连续三年无森林火灾。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倪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08年,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各项决定,全面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98件、政协提案121件,法定期限内办复率均为100%,首次满意率分别为96.9%和94.4%。政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政府部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效能意识不断提升。政府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开展电子监察试点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实施规范性文件前置法律审查制度。认真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设立7个公开受理点和35个网上受理点,区政府网站再次荣获全市“十佳”称号,并名列全国县区网站第11名。完善普法工作机制,“法律六进”活动成效明显。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试点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加强区属财政性投融资建设工程项目审核,核减率21.39%。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查出违规并上缴区财政金额1208万元。制定国有企业薪酬制度、资金运作及管理考核办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力倡勤俭节约,压缩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5%。(陈季玉)
▲面对困难和考验,我们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2月18日,区长倪超在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王文津/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