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XM03120-1700-2023-00314 生成日期 2023-02-03
发布机构 区农业农村局 文 号 集委振兴〔2023〕2号
标 题: 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内容概述: 二、行动内容(一)科技创新下村计划主要目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科技服务乡村,专业技术服务乡村,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新动能,实现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环境的科学布局和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主要措施:1.专业服务进乡村行动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组建乡村治理、乡村规划、文化创作、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医药卫生、教育类等多学科融合的专家顾问团,问诊把脉结对村(居),提供乡村发展技术指导,开展乡村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小组加强工作指导,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结对帮扶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将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评价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将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绩效作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和评价其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据。
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2-03 09:54 阅读人数:
字号: 分享:

各镇(街),区直各单位、各高校、科研院所:

  为进一步发挥“百年学村”资源优势,深化推动在集高校、科研院所与辖区村(居)结对,高质量助力集美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已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扶贫开发成果

  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2023年2月3日

  集美区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行动方案(2022-2025年)

  集美区是闻名遐迩的嘉庚故里,高校林立的文教名区,蓬勃创新的青年友好城。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大力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充分发挥“百年学村”资源优势,深化推动在集高校、科研院所与辖区村(居)结对,为乡村注入青年思想、青年力量,高质量助力集美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结合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智囊团”作用,汇聚高校及科研院所、政府、企业等各类各层级重要力量,积极推动集美区25个村(居)在校村合作上做示范、在社会参与上树样板、在乡村振兴上做表率,建设一批高校专家服务乡村振兴队伍、大学生乡创项目和社会实践基地,构建校村结对共建新格局,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新发展,拓展百年学村文化新内涵,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行动内容

  (一)科技创新下村计划

  主要目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科技服务乡村,专业技术服务乡村,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培育乡村振兴产业新动能,实现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环境的科学布局和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主要措施:

  1.专业服务进乡村行动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成立乡村振兴研究机构,组建乡村治理、乡村规划、文化创作、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医药卫生、教育类等多学科融合的专家顾问团,问诊把脉结对村(居),提供乡村发展技术指导,开展乡村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为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组织乡村振兴发展论坛,评选优秀调研报告或咨政建言,打造乡村振兴领域各方交流合作平台。(责任单位:文教区管委会、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社科联、各高校、科研院所)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成立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服务基地或服务站,组建多领域融合的教师服务队,扎根结对村(居),深入基层一线,围绕乡村建设规划、人居环境、基层治理、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农业生产等开展浸入式驻村(居)服务。鼓励服务队通过投智、投劳等形式参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建设,提供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和项目跟踪实施的全过程陪伴式服务;鼓励教育师范类、医疗卫生类专业教师送教、送医下乡,与乡村教师、乡村医生队伍进行结对,指导帮扶培养乡村教育、医疗卫生人才;鼓励专家和技术人员送技术成果下乡,与农户需求有效对接,指导帮助群众提高生产技能,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集美资源规划分局、集美生态环境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局、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2.揭榜挂帅解难题行动

  聚焦乡村振兴难点、痛点、堵点,筛选形成“问题榜”“攻坚榜”“项目榜”,探索实施“乡村出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揭榜”机制,镇(街)遴选揭榜项目,立项支持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因村施策,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技术带到乡村里,让成果结在田间地头。(责任单位: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结对村(居)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等需要选题立项,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引领新方向,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村(居)、企业间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加快创新技术转移转化,促成产学研项目,使项目成果惠及乡村。(责任单位:文教区管委会、区工信局、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高校、科研院所)

  3.乡村创新创业行动

  举办集美区“乡村振兴创新创业项目大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教师指导大学生针对区情、农情、村情在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销售、农业教育培训等方面设计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前三名奖项并落地集美的优秀创业项目,给予5-20万元的发展扶持资金,特别优秀的项目可优先入驻集美区相关产业园区。鼓励台湾师生引入优秀台湾生态乡村、创意乡村的概念,结合集美乡村资源禀赋,在集美乡村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文教区管委会、团区委、区工信局、区台港澳办、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二)乡村实践育人计划

  主要目标: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特长和人才资源优势,围绕地方和基层重点工作领域,探索校村联合育人模式,鼓励和组织大学生投入乡村、走进基层、奉献社会,了解乡村实际、增强时代责任、提升社会化能力,创造性培育乡村实践育人。

  主要措施:

  4.大手牵小手行动

  针对结对村(居)中小学实际需求,发挥大学生专业所长,遴选千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结对帮扶乡村小学生,让大学生志愿者关爱结对帮扶对象,与关爱对象开展专业引导、快乐分享、成长交流、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活动,结成好伙伴、变成好朋友,帮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责任单位:文教区管委会、区教育局、团区委、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5.乡村社会实践行动

  结合结对村(居)实际需求,遴选资助优秀在集“三下乡”实践项目、“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业项目和日常志愿服务项目,“引”出高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大学生从书斋走向田野,组织开展课后服务、周末课堂、文体活动、法律咨询、健康普及等不同内容实践项目或志愿服务活动,把结对村(居)作为人才培养的大课堂、大学生实践的大空间。(责任单位:团区委、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6.共建实习基地行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结对村(居)、乡村中小学、卫生服务站建立长期定点实践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或劳动教育基地,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为村(居)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支持大学生巧用新媒体、新方式、新创意宣传结对村(居)发展变化,讲好“集美振兴故事”,增进城乡互动,提升集美区乡村振兴的知名度;支持教育类、医疗卫生类毕业生到结对村(居)中小学、卫生服务站进行毕业实习,将教育类、医学类大学生引向基层,走进农村,赋能乡村基础教育、医疗。(责任单位:文教区管委会、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三)乡土文化赓续计划

  主要目标: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充分发挥校(所)台湾师生优势,深入推动两岸融合发展,帮助结对村(居)留下有形的乡村文化、传下活态的乡土文化、深挖悠久的传统文化。

  主要措施:

  7.挖掘乡土文化根脉行动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结对村(居)开展文化资源调查,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零散的农耕农业、节日节庆、手工手艺、孝亲敬老、两岸根脉等文化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文化素材,保护优秀乡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储存与活化开发利用。(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区台港澳办、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提高结对村(居)现有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孵化彰显新时代特征的品牌文化,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村(居)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特色文化村。(责任单位:区文旅局、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8.弘扬优秀乡土文化行动

  结合挖掘收集的优秀乡土文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教师指导舞蹈、话剧、彩绘、文创等学生社团创作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地方性的精品力作,以歌、舞、艺多形式展现新时代乡村生活风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品牌。(责任单位:区文旅局、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9.打造乡土文化广场行动

  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艺术专业或文艺社团优势,帮扶结对村(居)开展专题培训,培养乡村文艺宣传队,提升乡村文化艺术水平,推动乡村“休闲小广场”转变为“文化大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发动台湾师生,利用两岸同根同源传统文化融合优势,围绕两岸共同的民间信俗,与结对村(居)组成民俗文化团队,深化两岸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互动。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师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专业优势,感染、影响、引导村民健康科学地开展乡村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责任单位:区文旅局、区台港澳办、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四)引导“才聚乡村”计划

  主要目标: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农村聚集,结合“青年友好型城区建设”和“聚贤集美”人才政策,增加人才归属感,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主要措施:

  10.人才供需匹配行动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结对村(居)分别建立人才信息库和项目需求库,精准对接各类资源,高效匹配合作团队,有效传递先进理念、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工信局、区教育局、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各高校、科研院所)

  11.基层人才培养行动

  鼓励在职村(居)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等基层工作人员就近到辖区高校接受成人学历提升教育,提升基层干部工作履职能力。支持和鼓励高校编制培训教材、制定培训方案,对农业技术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和科技素质提升培训,开展农业相关人才的资格认定活动。(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文教区管委会、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局、区人社局、各高校)

  12.支持引才留才行动

  畅通人才“引流”“回流”渠道,宣传好、落实好我区人才政策,建立健全镇(街)、村(居)、校(所)结对联系优秀人才制度;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校友牌”,吸引优秀校友返集开展“青鸟归巢”等系列活动。大力发展校友经济,支持校友招商引资,引导校友积极投身为振兴集美、服务集美代言,以投资兴业等方式助力集美乡村振兴,着力扩大集美的朋友圈、同学录,实现共赢发展。(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区委组织部、区商务局、区人社局、区工信局、区教育局、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

  三、结对方式

  按照“一村一校,一校多村”和自愿结对双选原则,由高校、科研院所与村(居)签署结对协议。结对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力量应及时与结对村(居)联络对接,制定工作计划,细化服务内容,有序开展工作。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专项小组根据校(所)村(居)双方合作成效及意愿,每年年终组织召开联席会动态调整结对关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深化校村结对助推乡村振兴专项小组(以下简称小组),作为区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第13个专项小组,由区农业农村局和文教区管委会共同牵头,根据各自职责分工按照本行动方案,督促各单位落实,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专项小组成员由区各相关单位和高校抽调专人组成。区农业农村局作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协调组织推动本行动方案中涉及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部门、各镇(街)的工作,文教区管委会负责协调组织推动本行动方案中涉及高校、科研院所的工作,责任单位排首位的为该项行动举措的牵头单位,要发挥牵头作用,切实做好组织协调、统筹推进、汇总情况等工作,并加强与各责任单位沟通对接。各责任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牵头单位分解的任务,按计划、分步骤、高标准、严要求,主动抓好相关工作,定期向牵头单位反馈落实情况。各高校、科研院所、各单位、各镇(街)要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处(科)室,切实落实责任。

  (二)明确责任分工

  各责任单位要将落实本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管理要求,推进行动内容,形成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实施。

  在集各高校、科研院所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分管领导,以组织(人事)部门为总协调部门,调动全校(所)力量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应的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通过党建结对带动服务结对,采用下沉调研、座谈交流、政策指导等多种方式主动对接结对村(居),因村施策制定帮带落实措施,细化行动方案。

  各镇(街)要严格落实乡村振兴政治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好研究部署、组织推进。各镇(街)包村(居)工作组要指导村(居)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阶段性和年度目标任务,做好项目跟踪督促,及时汇总工作进展情况,与结对联系单位研究协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落实有关政策、资金和措施落地。

  (三)强化推进落实

  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结对帮扶村(居)分别设立联络员,负责具体沟通联络,镇(街)原则上每季度组织召开讨论会,小组原则上每半年组织召开1次“区、校、镇、村”联席会议,听取结对服务内容、服务实时进度等情况汇报。

  小组加强工作指导,采取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结对帮扶工作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将行动方案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综合评价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将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绩效作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和评价其社会服务的重要依据。

  (四)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挂钩帮扶机制。实行“区领导挂钩联系、市区机关牵头协调、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引智助力”模式,形成“区委组织领导、镇(街)推进落实、村(居)组织实施、部门及高校(科研院所)合力共为”的工作格局。

  二是资金保障机制。按照集美区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归口区委乡村振兴办统筹安排乡村振兴项目,分配相关财政资金需求。所需资金根据项目内容纳入项目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年度预算,次年由区级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局将资金下达相关镇(街)。每年年终由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相关责任单位进行项目评审验收。

  三是积(学)分激励机制。1.依托福建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实行高校师生服务集美乡村振兴积分制度,每年度评选优秀服务队和志愿服务者;2.鼓励高校设置乡村振兴相关选修课程,设计一定选修学分的理论课程和1周的乡村实践课程。

  (五)加强典型宣传

  加大宣传推广,扩大试点示范效果。原则上文教区管委会、各镇(街)每半年汇总报送高校(科研院所)、所辖村(居)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每年年终召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表扬表现突出先进单位和个人,宣传报道先进事迹或个人,强化典型带动,形成示范效应。优先支持先进个人的策划项目,由区委区政府出具书面推荐意见协助高校、科研院所先进个人参评厦门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建议高校、科研院所按照有关规定对先进个人在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

  中共厦门市集美区委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

  2023年2月3日印发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图片解读
    视频解读
    文字解读
    访谈解读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