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梅(市政协委员,集美区政协主席)
近年来,集美区政协着力构建“三化”体系,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政协”。一是阵地立体化,建成覆盖区、镇街、社区、界别的四级联系站点18个,方便群众按需找委员。二是沟通常态化,坚持每月5日、15日、25日“逢五接访”,开展活动以来累计举办360余场,收集诉求200余条;线上“24小时民意直通车”与线下驻点调研并行,确保民声随时可达。三是服务品牌化,深化“委员基层行”,打造“委员+”服务矩阵,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政策宣讲80余场覆盖4000人次、健康义诊惠及1000余人次,“惠企三送”解决难题20余起,“法治护航”挽回损失超百万元,港澳委员连续6年助学。
但是实践中还存在界别特色模糊、活跃度不足等问题,集美区政协将持续创新,通过四个“强化”推动工作走深走实。一是强化界别意识,分层培训委员,靶向联系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重点群体,推行委员“1+N”结对联系。二是强化履职担当,打造“委员社区讲堂”,升级“微协商”闭环处理诉求,深化“四进”活动并通过提案推动解决。三是强化跨界协同,纵向联动省市委员下沉指导,横向搭建平台,鼓励跨界联合调研,专委会协同组建“党建+履职”团队。四是强化多维赋能,建立“收集—分析—转化—落实”机制并纳入履职清单,引入“群众打分”测评协商成果,构建“政协+多部门+专家”协同机制,升级政协云平台,实现诉求“一网通办”,开通委员线上“全天候”联系通道,确保联系“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