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 浔江潮
让历史的底片永不褪色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5-08-18 11:21 阅读人数:
 
  ●钱国宏
  今年的暑期档,一部名为《南京照相馆》的电影以黑马之姿席卷票房,短短数日便突破15亿,成为现象级话题。与以往抗战题材的宏大叙事不同,这部影片选择了一条更为隐秘的路径——它不直接展示屠刀下的血腥,而是通过一家照相馆的暗房,让历史的真相在显影液中缓慢浮现。导演申奥的克制表达,恰恰成为最锋利的武器:当侵略者试图用照片粉饰暴行,一群普通人却用同样的技术,将罪恶定格为无法辩驳的证据。
  影片将“照相”这一行为赋予双重意义。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用镜头制造“亲善”假象,而照相馆的学徒阿昌和老金却在暗房里,将那些被要求销毁的底片偷偷复制。红色灯光下,一张张暴行照片逐渐显影,仿佛历史的伤口被重新撕开。这种“二次呈现”的手法,比直接拍摄屠杀场面更具冲击力——观众看到的不是导演的渲染,而是侵略者自己记录的罪证。正如片中那句台词:“他们用子弹杀人,我们用照片杀人。”影片的英文名《Dead to Rights》令人警醒:照片不仅是记忆的载体,更是审判的铁证。历史上真实的罗瑾和吴旋,正是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日军暴行相册,最终成为东京审判的关键证据。电影将这一过程戏剧化,却未失真——当老金用风景画布替换日军要求的宣传照,高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银幕前的观众无不泪崩。这种抵抗不是真刀真枪的厮杀,而是文明的坚守:你可以摧毁我们的城市,但无法抹去我们记录真相的意志。
  与《黑太阳731》等影片不同,《南京照相馆》几乎避开了所有直观的血腥镜头。慰安所的惨剧仅通过哭嚎声和日军离场的背影暗示;大屠杀的场面被浓缩为暗房里颤抖的手指和滴落的显影液。这种隐喻手法,反而让观众在想象中完成更残酷的拼图:画面里看不到刀光剑影,但心里却疼得喘不上气来。影片对暴行的呈现,始终遵循“证据优先”的原则。日军“百人斩”竞赛、假疫苗人体实验等情节,均源自真实史料。导演甚至刻意保留了一些历史照片的颗粒感和模糊性,让观众意识到:这些影像不是艺术加工,而是铁证如山的档案。当日本右翼至今仍在否认南京大屠杀时,这种严谨的还原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反驳。
  《南京照相馆》的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邮差阿昌起初只想活命,甚至冒充学徒讨好日军;翻译官在助纣为虐与良心谴责间摇摆。这种“不完美”恰恰让他们的觉醒更具力量——当阿昌浑身是血仍死死护住底片时,观众看到的不是天生的勇士,而是被逼到绝境的普通人。
  《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的价值远超商业成功。它让“00后”观众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让全家三代人第一次认真讨论“如果换成我们,会怎么做?”正如导演申奥所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淡化暴行,《南京照相馆》用胶片完成了对遗忘的痛击——80多年过去,历史的底片仍在显影,而我们的责任,就是让它永不褪色。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