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 浔江潮
尉犁漫步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5-08-18 11:18 阅读人数:
 
  ●诸纪红
  去尉犁,念头一起便即刻动身。
  新疆的五月,白日已显热烈。手机上全是往年热闹巴扎的景象,人流拥挤,声音喧嚣,隔着屏幕也能触到那份蒸腾的热气。心念一动,不如去个安宁处所,指尖划过地图,选中尉犁。尉犁之名,如一块沉入深潭的卵石,无声坠入思绪。
  对尉犁,我仅有寥寥碎片印象。知它是丝路驿站,汉唐戍边人的足迹曾深深踩进这片土地。尉犁之重,可追溯至烽燧连缀的丝路岁月。楼兰驼铃渐歇,米兰古戍的夯土墙垣仍在风沙中昭示屯垦的坚韧,而尉犁的屯堡烟火,已在时光里绵延千年。后来屯垦的田畦替代驼铃古道,如今老城虽小,街巷间或隐或显,还能寻到昔时屯堡的气息。
  车停在一座颓圮的烽燧旁。矮墙的夯土被风蚀出蜂窝般的孔洞,裂隙间卡着一枚锈蚀的箭镞残片,风化的纹路透出戍卒掌痕的苍凉。站在矮墙豁口处望出去,新城的楼宇在远方地平线上舒展,近处一条窄窄的土街向老城深处蜿蜒,石缝间嵌着经年累月的凹痕。转身,我走向旧街。街边散落卖馕的铺子、飘着茶香的茶馆,毡毯与铜器静置货摊一角。此地没有巴扎的鼎沸,唯余馕坑炭火的轻响与铜器相触的脆音。
  走着走着,味道不同了。街上行人的脚步透着一股安闲。一位裹深色袷袢的维吾尔老者挂着胡杨木手杖缓步走过,杖头轻叩墙垣,指腹抚过斑驳裂痕。十来岁的巴郎子模仿大人挺胸迈步,青涩下巴使劲扬起,脚步却因过长的袷袢下摆踉跄半步,惹得树荫下几位盘坐摸牌的银发老者捻须莞尔。也有游客模样的身影,偶有人举起手机定格瞬间,偶有人为旧物驻足,步履轻轻,话语细细,怕惊扰光阴的酣梦。
  天气极好,薄云如絮,随意飘在辽远的天穹。抬眼望见一处院角,红柳枝杈恣意伸展,我预订的客舍就在眼前。
  专门拣了楼上那间房。推开庭院木扉,庭院狭长如甬道,尽头一方石砌小池倒映阁楼斜檐。一道木梯在红柳枝叶间悄然引路。踩着吱呀作响的梯阶上行,扶手的木刺钩住袖口。老旧的铜片锁“咔嗒”一声打开,屋里陈设亦旧。推窗坐下,正对几片灰旧的坡屋顶。阳光静静漫过瓦楞,铺满斑驳的沟痕。
  安顿停当,出门觅食,随意踱进路边小馆。点一碗缸子肉,再要一个烤得香气四溢的库麦琪烤包子。店主笑着端出一小碟青杏脯,滋味质朴扎实,是此地人家灶上的气味。烫手的焦香钻入鼻腔,舌底甜咸交织,喉间无声的吞咽泄露了旅人故作从容的窘态。
  从午后日光偏移,游荡到天边星子探头。鞋底蹭过路石凹痕的刹那,心头某处紧绷的弦松了。不记得经过多少重朴拙的门廊,驻足多少幽深庭院门前。一路行来,步履里重叠往昔的印痕。木梁呜咽声里,站立的胡杨枯树桩裂隙中,一株嫩绿草茎随风轻颤。漠风扬尘,高处空心的木梁发出幽远声响,沙粒掠过陶片边缘,细沙簌簌坠落。
  此地曾为汉唐烽燧所护,唐代设蒲昌县于尉犁西境,戍卒植红柳固沙、开渠引水。而今的土街,或正是当年屯田渠网的遗痕。老城在沙与光阴的沉寂里,伸展着活着的根须。
  这座城,并未沉睡于往昔。你看那红柳掩映的土墙内,孩童奔跑跳跃的声音轻快地穿透门扉。清晨告别时,门缝里突然挤出一颗小脑袋,黑亮眼睛好奇张望,未及细看,又咯咯笑着缩了回去,半旧的木门轻轻合拢,只余下一道细细的光缝。老城借旧岁的形骸,在漫漫黄尘里,生长着自己的晨昏。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