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玲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然而,这“无悔”二字,却不知耗尽了多少人的心力。遗憾,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像影子般追随着每个人的脚步。有人直面它,将它化作前行的动力;有人沉湎其中,被它压垮了脊梁;还有人逃避它,在幻想中虚度光阴。这三种态度,恰似三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三种可能。
直面遗憾者,往往成为生活的强者。他们不否认过去的错误,却也不被错误所困。鲁迅先生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种直面不是简单的承认,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解剖。他们从遗憾中汲取教训,将痛苦转化为智慧。就像一位雕刻家面对有瑕疵的玉石,不是弃之不用,而是因势利导,将瑕疵化为作品的神来之笔。这样的态度,使遗憾不再是人生的绊脚石,反而成为向上的阶梯。
沉湎痛苦者,则如同陷入泥沼,越是挣扎,陷得越深。他们不断反刍过去的错误,在“如果当初”的假设中消耗着当下的生命力。古希腊神话中的俄耳甫斯,因忍不住回头看一眼亡妻欧律狄刻,导致她永堕冥府。这故事恰似这些人的写照——过度回望过去,反而失去了把握当下的能力。他们的生命停滞在某个遗憾的瞬间,无法向前,成为自己记忆的囚徒。
幻想未来者,看似积极,实则逃避。他们总以为“等到某时”就能弥补遗憾,却不知时间从不等待任何人。这种态度在当今的穿越题材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幻想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却不愿在现实中创造未来。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前者活在当下,后者永远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却往往等到葡萄变质。
当下,精神意识的空乏,是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我们或是被过去的遗憾所困,或是被未来的幻想所惑,唯独忽视了当下的珍贵。禅宗有云:“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简单的智慧,道出了活在当下的真谛。反思过去固然重要,但若过度,便会陷入“反刍思维”的泥潭;规划未来固然必要,但若沉溺,便会成为“拖延症”的俘虏。唯有在反思与行动间保持平衡,才能避免“当下失明”的悲剧。
记得以前生活在农村,母亲年轻时因家庭原因放弃了深造的机会,这成为她一生的心结。然而她说:“如果重来一次,我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因为当时有比我的梦想更重要的责任。”这番话让我明白,完美的人生本不存在,每个选择背后都有其必然性。错误不是生命的污点,而是成长的印记。就像树木的年轮,每一圈都记录着它经历的风雨,也见证着它的成长。
年龄的悖论也耐人寻味。儿时期盼长大,成年后却怀念童年;青春时抱怨压力,中年后又追忆青春的能量。这种对时间流逝的焦虑,实则源于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存在主义告诉我们,生命本无预设的意义,意义在于我们如何活出自己。与其纠结于已逝的过去或虚幻的未来,不如在当下活出生命的质感。
钱钟书先生提醒我们:“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这“近”字,正是当下的智慧。接纳时间的不可逆性,不是消极认命,而是认清现实后的积极应对。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渔夫,明知可能失败仍坚持出海,这种“虽败犹荣”的豁达,才是面对遗憾的最高境界。
人生如逆旅,遗憾如影随。我们无法避免遗憾,但可以选择如何与之相处。直面它,我们获得成长;沉湎其中,我们停滞不前;逃避它,我们虚度光阴。而最智慧的,莫过于认清遗憾的本质后,依然保持昂扬的生命姿态——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活在当下,虽败犹荣。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