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 浔江潮
八一节的历史回响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5-08-04 10:42 阅读人数:
 
  ●谢正义
  八一建军节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城外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清晨薄雾轻笼,纪念馆肃穆矗立,迎接着每一位前来缅怀的访客。
  站在馆前广场,我抬头仰望巨大的浮雕群像——战士们或持枪冲锋,或振臂高呼,或奋力托举炸药包……那被定格的瞬间,无声却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磅礴力量。我久久凝视,仿佛那冲锋的呐喊,穿越时空,依然在耳边激荡回响。
  步入纪念馆,一幅气势恢宏的战役全景图在眼前展开,令人屏息凝神。目光立刻被一组醒目的数字攫住:持续66个昼夜的激战,55.5万余名将士壮烈牺牲,543万民众组成支前大军…… 这些数字,沉重如碑,又似战鼓擂响在心头。我的思绪仿佛被骤然拉回那个炮火连天的冬天:寒夜雪地上,无数战士的身影凝固成不屈的丰碑;一面被硝烟熏黑、弹孔累累的战旗,在枪林弹雨中,依然倔强地飘扬于废墟之上。
  走进英烈厅,烈士们的遗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悲壮的岁月。在一排布满弹孔、锈迹斑驳的搪瓷缸前,我停下脚步。它们曾盛装战地的粗茶淡饭,如今却承载着历史的血泪。
  展柜里,一位名叫朱彦夫的战士的事迹令人泪目。他在失去四肢和左眼后,用嘴咬着笔,奋力写下“替我看新中国”的临终嘱托。字字千钧,饱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与托付。
  旁边,一件未织完的粗线毛衣静静躺着,针脚犹在。而织它的人,却永远消逝于战火之中。凝视那未完的针脚,仿佛延伸着无数未尽的牵挂与遗憾,绵长无尽,刺痛心扉。
  不觉间,我走进了人民支前展区。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闪烁着普通民众在战火中迸发出的朴素而坚韧的光芒。
  墙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编号的民工臂章。其中一枚写着“王金氏”的名字,像一道微光,瞬间照亮了一个模糊的历史身影:这位平凡的母亲,送儿子参军后,自己又推起吱呀作响的手推车,一次次将粮草弹药推向炮火纷飞的前线。
  旁边陈列着几双沾满泥泞的布鞋,鞋底早已磨得薄如纸片——不知有多少双这样的脚,日夜奔忙,丈量着通往胜利的每一寸焦土。
  展柜里,一枚小小的银戒指静默无言,它的主人用它换了粮食支援饥饿的部队;一把支前民工用过的铁锹,木柄上深深浸着汗渍的印记……这些普通的物件,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最朴素的真理:人民的军队,是人民用肩膀扛起来、用口粮喂起来的!这样用血肉筑成的长城,坚不可摧。
  黄昏时分,金色的晚霞温柔地勾勒着纪念馆的轮廓。此刻,在八一建军节的前夕,我深深领悟了它矗立于此的意义:它不只是珍藏历史的殿堂,更是一支穿越时空的火炬,时刻警醒着后来者——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是无数先辈如烛火般,在战火中用生命点燃、燃烧殆尽才换来的。这份沉痛而深刻的民族记忆,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它虽沉重,却正是我们面向未来时,最不能丢弃的精神根基。
  淮海战役纪念馆,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收纳了硝烟弥漫的昨天。而它捧出的,却是我们心中不灭的星辰——每一颗,都曾以生命为烛,在历史的寒夜中燃烧,只为照亮后来者前行的路。在八一军旗飘扬的时刻,这份光芒,尤为炽热,也尤为珍贵。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