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 浔江潮
海权视域下的教育救国之路——评《陈嘉庚海权意识及其教育实践》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5-07-28 10:33 阅读人数:
 
  ●杨德广
  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中,陈嘉庚凭借“倾资兴学”这一伟大举动树起了一座丰碑,然而他的海权意识与水产航海教育实践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研究范畴内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内容。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开放大学)宋丽丽副教授所撰写的《陈嘉庚海权意识及其教育实践》,从独特的海权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剖析,把这一未被充分研究的领域梳理清晰,弥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借鉴。
  学术创新
  构建海权与教育跨维分析框架
  该书最突出的学术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陈嘉庚研究“实业—教育”的二元叙事模式,第一次构建起“海权意识、教育实践、民族复兴”的三维分析体系。
  从研究方法看,作者把历史学的史料考证和教育学的理论建构进行了有机结合。作者借助仔细梳理历史资料中“学膳宿均免”的办学章程以及《南侨回忆录》里“力挽海权”的办学初心等资料,较为清晰地还原了1920年集美水产科创办及1927年发展成高级水产航海学校的决策过程,让海权意识的演化轨迹有了较为坚实的史料支撑。这样一种“论从史出”的治学态度,使“教育兴海”的理论命题得以落地扎根。
  从研究视角看,作者开创了海权理论本土化研究的全新路径。书中对中国近代的海权意识与面临困境进行了分析,深入剖析陈嘉庚海权意识形成的内在动因,详细阐释了水产航海教育与海权意识之间的关联,全面总结了陈嘉庚水产航海教育的实施策略,凭借设置“操船术”“航海术”等课程,把抽象的海权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职业技能,这种“理论、实践、情怀”的培养体系,确立了陈嘉庚水产航海教育在中国近代水产航海教育史的地位,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独特范例。
  思想解码
  还原 “三维救国” 的教育智慧
  著作针对陈嘉庚教育思想展开解码工作,从中呈现出有深度的历史洞察力,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在采用证明里着重提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奉献爱国”这三维理念,于该书中获得了生动形象的诠释。
  在教育目标方面,陈嘉庚把水产航海教育和国家主权紧紧联系在一起。1951年他努力促使两校合并时,专门派遣留日回国的校友担任教师,这种“有情怀专业人办专业教育”的坚持,背后有着“航权掌握在国人手中”的深入思考,书中透露的“集美二号”实习渔轮购置决策,更证明了他“以实践培育海权”的长远眼光,让学生在乘风破浪航行过程中,既掌握罗盘技术,又能树立“每一寸海域都是国土”的观念。
  在教育方法方面,“开门办学”和“扎根本土”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陈嘉庚从全球范围内延揽航海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把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到闽南的渔村地区,借助这种“国际视野加上在地实践”的模式,培育了有专业知识又富有家国情怀的水产航海人才。这种“依托行业办学”的经验,对于当下海洋强市的建设依然有着借鉴价值。
  当代回响
  跨越百年的教育启示
  一部称得上优秀的教育史研究著作,必定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本书的现实价值,在多个领域得到印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支部队把它列为海权教育的读本,原因在于它揭示了“寓国防于教育”这一理念;福建省文旅厅参考其海洋文化方面的素材,用于华侨题材的创作;集美区文联把它当作文旅融合的关键要素,使嘉庚精神在研学中焕发新活力。
  处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一新时代坐标,陈嘉庚的教育智慧日益闪耀出光芒。他所强调的“航海教育需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和当代“产教融合”战略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所推动的“男女兼收”这一创举,为现今的教育公平提供了一份历史范本;而“商船与兵船驾法略同”这一有洞察力的见解,提示我们,教育不光要培育技能,更要塑造精神。
  宋丽丽副教授所著的这部作品,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生动的历史细节以及深切的现实关怀,为读者开启了一扇理解陈嘉庚教育思想的全新窗口。当厦门港的大型轮船朝着深蓝的海域驶去,当航海专业的学生掌控舵盘之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陈嘉庚播撒下的不只是教育的种子,更是海权意识的火苗。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