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锶榆
我们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周日的晚餐必须要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里吃。即便没时间,再晚也要回去喝碗汤。
周日的下午,孩子的爷爷奶奶午休后便开始忙碌。他们从冰箱里取出提前准备好的肉类、青菜以及煲汤的材料,一一清洗干净,便开始煲汤、煮饭。晚上六点,我们一进家门,就能看见饭桌上摆满的各种美味菜肴,当然还有一锅汤。而无论煲的是什么汤,他们都习惯加一些孩子爱吃的粉丝、腐竹、红萝卜等。我们曾提议,周末不如到外面去吃,不必每周都在家做饭。尤其是夏天,两位老人在厨房忙碌大半天实在辛苦。但爷爷奶奶却坚持,每周都在家里做饭。
我开始不太理解,为什么非要在家里吃?直到有次我看到女儿写的作文,她介绍了几种自己喜欢的美食,其中便有爷爷奶奶煲的鸡汤。她写道:“爷爷奶奶家的鸡汤虽然很平常,但里面总是有我喜欢吃的腐竹或粉丝……”那一刻,我好像明白了回家吃饭的意义。
二十多年前我阿婆还在的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必定能看见她在厨房里弯腰忙碌的身影。那个用砖头垒砌的小土灶上,架着一口小锅,里面有少许的猪杂、排骨或瘦肉、鸡蛋。那时候物资匮乏,阿婆会在肉汤里多加些萝卜、淮山、玉米,以此来增加汤的味道和营养。每每我到家之时,汤也刚好熄火。阿婆见我跑进家门,便招呼我说:“小馋猫肯定饿了吧?赶紧洗手,先来喝碗汤。”
只是那样的画面持续没几年,在我三年级的时候,阿婆就病倒了。再后来,妈妈继续用那口小锅给我炖汤喝。大学毕业后,我独自在外工作,很少能回家喝汤。我常常在周末给自己煲汤喝,好像无论多累,一碗汤下肚,整个人便恢复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动力。
我常常想起小时候,阿婆等我回家喝汤的日子。那些夏天的风是热的,汤也是热的,阿婆在一旁摇着她的蒲扇,笑眯眯地看着我,时不时叫我多吃点、多吃点,吃饱了长身体。我知道,我对那些喝汤画面的怀念,其实是心里对阿婆的思念。那些幼时在家吃饭的时光,大人在饭桌上对我们的碎碎念,都成为长大后无比怀念的美好。
如今,我的孩子们也和我小时候一样,被祖辈用心、用爱煲出来的汤滋养着。那些家人围桌而坐、孩子们叽叽喳喳、老人谆谆教导的画面,还在继续上演着。即便每周的菜式相同、汤的味道普通,但那是属于家的味道。家人对我们的爱,就像汤里精心调配的佐料,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因此那些我们喝过的汤,感受到爱与关怀,总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们,无论多忙,也要记得回家喝汤。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