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 浔江潮
诚续嘉庚梦 大德永不孤(一)——纪念新加坡著名爱国侨领孙炳炎诞辰110周年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2-03-28 10:52 阅读人数:
    ●郭 倩   孙吉龙 
       今年恰逢著名爱国华侨领袖孙炳炎诞辰110周年,也是其自陈嘉庚手上接办的乐安小学迈进新百年的开局之年。孙炳炎与陈嘉庚的结缘,便始于陈嘉庚亲手创办的这所百年老校。
在孙炳炎的人生历程中,陈嘉庚是其最重要的精神导师。1920年,陈嘉庚有感于母亲的家乡孙厝没有新式学校,学子上学不便,便在孙厝创办了“乐安学校”。作为该校的首届学生,孙炳炎从少年时代起就深为陈嘉庚爱国兴教的思想所感动,嘉庚精神早早在其心中扎下了根。自南渡新加坡后,他有了更多机会聆听陈嘉庚的教诲,更深刻地受到了嘉庚精神的熏陶。此后便一生追随陈嘉庚创业海外,回报祖国家乡,服务社会,穷一生之力践行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博大深广,其最著者莫过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集美校友总会的回信中总结的三点:“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回顾孙炳炎一生,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他与嘉庚精神渊脉的密不可分。
  坚毅勤勉,敢为人先
  创造“森林”商界传奇
  1926年,年仅14岁的孙炳炎阔别家乡,远涉重洋南下新加坡谋生。他白手起家,一边打工积累本钱经验,一边刻苦自修充实自身,不到六年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经营木枋生意。此后近半个世纪,他凭借重诺重义的品格和爱拼敢赢的精神,将“森林”由一家小作坊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商业集团,创造了“独木成林”的商界传奇,在为新加坡的建设和腾飞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宏图大志。
  情系桑梓,报国情深
  弘扬嘉庚家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嘉庚精神的精髓,也是贯穿孙炳炎一生的主线。他虽身在南洋,却始终心系祖国,在开创事业的同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担当,积极关注祖国和家乡的命运。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孙炳炎在新加坡的报刊上撰文痛斥不抵抗主义,并以乐安学子的身份拜谒陈嘉庚,积极参加陈嘉庚组织的抗日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炳炎毅然将刚有起色的事业抛在身后,选择投身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并当选为芽笼区筹赈分会主席。他积极组织各项筹募活动,带头捐款捐物,全力以赴支援祖国抗战,成为陈嘉庚的得力助手。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陷新加坡,因为在抗日筹赈活动中表现活跃,孙炳炎成了日军重点搜捕对象,不得不转入地下。1940年前后,经陈嘉庚介绍和推荐,孙炳炎当时虽在资历等方面与前辈尚有一定差距,但仍获得了十二位理事的一致认可,得以加入怡和轩俱乐部,进入新加坡华商精英阶层,为后来担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等重要华人社团要职,并在陈嘉庚归国后全面接手其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国定居,孙炳炎与陈嘉庚并未因空间距离的拉开而疏离,二人在诸多方面皆有密切合作。1956年,应周恩来总理和陈嘉庚的邀请,孙炳炎带领新马工商考察团,辗转来到中国进行商务考察。在华期间,孙炳炎在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和鼓励,使他备受鼓舞。新中国建立伊始,国家经济艰困,孙炳炎把对祖国的热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长期向海外代理经销中国产品,帮助中国政府突破西方经济封锁。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一实行改革开放,孙炳炎就冲破重重阻力,多次率领新加坡华商访闽团来中国考察投资。他自己率先在家乡厦门投资了新加坡酒店、同森园艺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黑龙江、吉林、贵州等省份也有不少大型投资。此外,在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方面,他也带来了许多崭新理念和思路,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
  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的毕生追求。作为陈嘉庚的忠实学生,孙炳炎对陈嘉庚的心愿心领神会。他在创建世界同安联谊会时特意吸纳台湾的同安乡亲入会,其初衷就有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考量。1996年在同安召开的第二届世同大会,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代表团中,就有12个来自台湾,会上倡议的由厦门莲花水库向金门供水的建设项目,在台湾同胞中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第九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在台北市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服务社会,公而忘私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在受陈嘉庚支持与鼓励而加入怡和轩俱乐部,并在日后成为中华总商会等社团主要领导人的过程中,孙炳炎始终将公益事业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业之一。
  在新加坡,他领导各大华社、会馆、商业机构,为新加坡社会各族群都做出了贡献。他沿着陈嘉庚、陈六使、陈光前诸先生努力的方向,扎根南洋,开枝散叶,组织和领导了维护华商合法利益、支持华人争取公民权等活动,同时为发展华文教育、争取华语官方地位等做出了贡献。对中国,孙炳炎更是倾注了海外游子全部的爱。教育、卫生、文化等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更是他服务社会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据不完全统计,孙炳炎生前累计在厦捐赠总数超过1200万元,除支持陈嘉庚倡办同安同民医院和华侨博物院、多次捐助医疗设备等物资外,多数款项用于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与陈嘉庚倾资办学、教育救国的思想一脉相承,孙炳炎十分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早在1947年,为减轻陈嘉庚的办学压力,生意稍有起色的他就主动请缨,要求接办乐安学校,独自提供办学经费。之后又出资捐建乐安小学、乐安幼儿园校舍。1957年,孙炳炎借回国访问之机,专程回到集美拜会陈嘉庚并处理乐安小学建设一事。陈嘉庚与其一起赶赴集美学校抗战时期内迁旧址参观,并热情邀请他在家中留宿。陈嘉庚还曾带孙炳炎去参观自己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厦门大学,就连他生前的最后一封信,都还是在与孙炳炎讨论乐安学校的建设问题。这足以证明,陈嘉庚是把孙炳炎当成家乡学校事业的接棒人的。
  对于陈嘉庚的信任和期许,孙炳炎不敢有丝毫懈怠。20世纪80年代,他又出资倡办了乐安中学,在孙厝建立起了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此外,他还多次提议在集美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厦门市书画教育研究院等。1999年,在森林企业资金紧缺之际,孙炳炎仍多方筹措资金,捐资200万元在厦门市教育基金会设立“孙炳炎教育基金”。直至今日,孙炳炎教育基金仍源源不断地为厦门的奖教奖学、助教助学等活动提供支持。正如孙炳炎的儿子所说,“后来父亲剩下不多的钱了,但还在不停地捐,可以说父亲晚年捐出去的都是‘血钱’。”孙炳炎的捐资促学与陈嘉庚毁家兴学、“出卖大厦,维持厦大”的壮举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
  (待续)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