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集美,杏锦路地铁4号口早高峰的人流中,曾让上班族王女士头疼的“抢车位大战”已成过往。如今,700平方米改造绿地上,398个非机动车位整齐排列,电动车“对号入座”,人行道恢复畅通。这处由闲置绿地变身的“停车区”,正是集美区以“微改造”破解停车难的生动缩影。
“一位难求”的民生痛点
随着非机动车保有量激增,集美区的停车矛盾逐渐凸显。在BRT诚毅学院站,日均有数百名师生、通勤族在此换乘,原有160个车位(含40个共享单车位)远远无法满足需求,电动车挤占盲道、堵塞人行道成常态,居民反映“找车位要10分钟,走路得绕路”;软件园三期B15幢周边,企业集聚带来大量停车需求,非机动车压占绿化带、堵在消防通道,上班族王先生曾无奈表示“只能见缝插针停,担心被拖走又影响通行”;保利工地门口,务工人员的车辆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不仅造成拥堵,还埋下安全隐患。
这些“停车难”背后,是城市发展中“空间不足”与“需求增长”的矛盾:一方面,地铁口、学校、商圈等重点区域人流密集,停车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早期规划非机动车位配套不足,部分区域因盲道设置、绿化占用等问题,难以新增车位。集美区纪委监委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也收到不少相关投诉,“停车问题”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焦点。
“退绿增位”的精细答卷
面对痛点,集美区没有简单“砍绿建位”,而是以“最小干预、最大效益”的“微改造”思路,打出一套“组合拳”。
多部门联动是破局关键。由集美区城管执法局牵头,联合交警、住建、镇街、市政园林等部门组建专项小组,深入一线摸排点位。后溪中队利用清晨、傍晚错峰勘查,用皮尺丈量每寸空间;侨英中队多次与物业、业委会沟通,精准掌握小区停车需求。最终锁定的6个改造点位(诚毅学院院门两侧及公交站周边、国贸商城同悦和天霞路中间区域、浦公山路软件园三期B15幢、保利工地门口、创业大厦门口、杏锦路地铁4号出入口),涵盖BRT站、商圈、产业园、工地等重点区域,实现“按需设位”。
“退绿”更“护绿”是改造亮点。在杏锦路地铁口,施工团队保留乔木根系,将灌木移栽至苗圃,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地面,既新增车位又兼顾生态;软件园三期B15幢周边,3块绿地退让释放430平方米空间,施划310个车位,原有行道树、局部灌木得以保留。这种“不破坏绿化美感”的改造方式,让“停车”与“透绿”两不误。
柔性引导与常态管理同步推进。诚毅学院BRT站改造后,侨英中队联合美团等企业动态调控共享单车投放量,高峰时段定岗值守引导停车;厦门北站中队对保利工地周边新增的50个车位,通过宣传普法让务工人员主动规范停放。截至目前,6个点位已全部完成改造,累计新增非机动车位近千个,违停现象平均减少60%以上。
小改造里的大治理
“以前人行道被电动车堵死,得绕到机动车道,现在走路安全多了!”创业大厦白领张女士的感受,道出了“微改造”的民生温度。这些方寸之间的变化,不仅缓解了停车难,更折射出集美区精细化治理的思路——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从群众需求出发,用“绣花功夫”盘活存量空间。
今年以来,集美区通过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解决停车相关诉求2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0%。下一步,集美区还计划在部分停车场配套充电设施,结合“集美美好生活周”“厦乡趣”等活动优化商圈停车布局,让“微改造”持续释放民生红利。
从“一位难求”到“有位有序”,集美区的实践证明,城市治理的关键不在于“大动作”,而在于是否贴近民心。小小的停车框,“框”住的是规范秩序,“释放”的是群众的获得感,更书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答卷。
图:杏林中队联合地铁站工作人员整治地铁口周边电动车违停乱象。
(文\记者 冯立东 通讯员 田成群 图\集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提供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