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脊鎏金、石柱斑驳、碑刻苍苍……在厦门北站百米之隔的圣果路旁,一座千年古刹——圣果院静默伫立。圣果院始建于唐朝,因供奉泗洲佛取名泗洲堂。
南宋末年,堂前的一棵龙眼树在隆冬腊月开花结果,宋末帝赵昺品尝过这罕见珍果后,御赐“圣果院”之名。从此梵音不改,绵延千年。
如今圣果院仅存中殿和后殿。院内唐朝石柱、元明石刻碑以及梁架彩绘,依旧清晰可辨,诉说着这座古寺经年镌刻的过往。尤为珍贵的是两通碑刻:元代的碑刻是政府判决书,记录着当时圣果院僧侣和珩山王氏宗族的田产归属之争,当时地方政府判院田所有权归珩山王氏,而使用权归寺中僧侣;明代的碑刻则铭文规定了僧侣每年重阳需备办酒席、祭拜祖先,并与珩山族老共聚。
千年岁月流逝,圣果院见证着唐宋的风雨、闽南的信仰与人间孝义的绵延,成为厦门珍贵的历史切片。
图一:圣果院航拍图。
图二:屋顶采用闽南传统彩塑设计。
图三:圣果院历经千年风雨,是集美重要古迹。
图四:院内保存的古代石碑。
(文/图 记者 林志杰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