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多措并举,不断创新政务服务,赢得辖区企业和群众好评
近年来,集美区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弘扬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作风,围绕省、市、区各级决策部署要求,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回应民生关切,为集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激活力、提效力。
合力提速增效 跑出项目“加速度”
交地即发“六证”,刷新项目落地速度——去年10月,厦门市首例交地即“六证同发”项目在集美完成。全市首例“六证同发”的受益者,厦门佳智科技产业园项目从交地当天,就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等“六证”,与以往同类项目140天的办证时长相比,实现了大提速。
抓效能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效能。据了解,为确保厦门佳智科技产业园项目快速推进,集美区项目办深化跨市区多部门协作,精心编制了审批流程,通过并联审批、流程再造、精简审批条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原本繁琐的审批环节化繁为简,为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
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为抓手,集美区在全区范围推行“小美重点项目帮办”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投资项目建设审批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进一步压缩时限、规范工作流程,集美区研究出台《项目工作流程效率控制方案》,制定《集体土地生成项目用地流程图》等9张流程图,实施“全领域全流程管控”工作法,全方位梳理项目关键环节,实现各环节“可并联不串联”“能压缩不法定”。
以问题为导向,集美区“以督提速、以查提效、督帮结合”开展重点项目联合督查。近两年来,区联合督查组围绕区委中心工作,累计督促268个项目堵点、卡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创新政务服务 打造“集美模式”
近年来,集美区在政务服务方面不断创新举措,不少“集美模式”成为全市、全省、全国推广的优秀案例 。
涵盖台胞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政务服务,在集美都实现了“一件事一次办”。近年来,集美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率先设立“阿集”台胞服务驿站,在此基础上,集美区科技和工信局(集美区行政审批管理局)联合多部门进行事项集成、流程再造,推出了“升级版”1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
企业、市民办理医保、社保业务等关联业务,不用再楼上楼下多个窗口跑、反复取号——聚焦群众“关心事”,集美区在全省首创“社保/医保综合咨询导办区”,该专区联合市医保局、区税务局、区市场监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科学谋划布局,优化整合税务(涉医、社保业务)、医保、社保有关办事窗口, 在一楼大厅就能实现关联业务“一厅联办”“一站式”办结。
作为拥有1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文教区,集美区率先全省推出“政务服务进高校”,聚焦大学生就业、创业、生活等场景,整合了人社、医保、税务、市场监管、公安、文旅、公证等多家单位,围绕新生报到、创业服务等多种事项,整合推出10项大学生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集美“青年友好”的城市氛围。
立足民生关切 提升治理效能
以“人民满不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机关效能建设成效的标准,集美区始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民生服务含金量。
近日,居民陈先生驾车经过改造后的集美区后溪镇孙坂北路与孙霞路交叉口,真切感受到了出行的变化。此前高峰时段东、西、南三个方向车流高度集中,排队超百米,抢道、急刹等现象频发,通行效率较低。为缓解拥堵,市交通局公路中心集美公路部门组织实施了交通改善工程,通过充分利用导流区和绿化空间,对路口进行了科学拓宽。目前,该路口通行效率显著提升。
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以下简称“12345热线”)是倾听群众和企业诉求、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以“务实为民、便民高效”为宗旨,集美区通过12345热线不仅扎实办理解决群众的日常诉求,更强化对高频共性诉求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不断推动社会治理能力“再升级”。
建筑工地多、周边小餐饮店少、工人就餐需求大——在紧挨多个项目工地的集美区立言路,此前因临时餐饮摊贩占道经营、影响环境等问题,多次被周边居民拨打12345热线投诉。
城管部门创新推出“临时餐桌”:城管部门统一约谈临时用餐点摊贩,明确了经营时间限定在中午和傍晚的固定时段,严格要求经营者进行环境保洁、垃圾处理。此外还对硬件设施进行改造。这种既有温情又有底线的管理方式,既给予摊贩经营空间,又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记者 应洁 通讯员 于文霞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