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强化创新主体,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增强策源能力,着力提升校地合作质效”“优化‘双创’生态,全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在集美,一幅以科技创新为笔、产业融合为墨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近日,《集美区建设环杏林湾科创带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出台,集美区以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为主要目标,全力构建环杏林湾科创带,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智造新引擎”。
据介绍,实施方案涉及4个方面,13项工作任务,86条具体措施,串联区校共建、平台建设、孵化器打造、发展早期基金、引进技术服务机构等五大重点工作,旨在推动集美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融合发展,加快形成“项目共立、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
为什么建设“科创带”?
建设科创带的决策,源于集美区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时代使命。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为集美区指明了方向。作为厦门市核心文教区,这里汇聚了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7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0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万在校师生构成了一座“智力富矿”。这些学科专业与厦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集美区聚焦“3+1”主导产业,在“五创五美”细分领域形成集群效应,前瞻布局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赛道。目前全区已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3家,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强劲。建设科创带,正是对产学研深度融合路径的系统重构,更是对科技创新要素优化整合的机制突破。
“科创带”如何构筑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科创带”将通过深挖文教区创新潜能,构建“一园三区、环湾联动”格局,锚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强化“组织+服务”保障双轮驱动,构筑核心竞争力。
立足集美文教区科创“富矿”,“科创带”强化“中字头+嘉庚系+国际化”校所品牌效应,依托侨乡优势及侨校资源拓展国际合作,联动杏林湾基金聚集区,探索“产投基金+产学研”模式,串联16所院校和高校产业技术联盟,沿地铁、快速路辐射软件园、工业园等产业区,策划设立杏林湾科创园,形成“核心创新区—成果孵化区—主导产业区”的“科创带+辐射圈”空间格局。
“科创带”从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加强创新人才引育、完善科创服务体系、优化配套服务设施等4个方面,提出加强平台建设和技术攻关、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强化“创新发展共同体”建设、拓展两岸及国际化人才合作、完善科创金融服务等多项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构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高地。
此外,该方案通过突出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资金保障等强化工作合力,同时探索引入市场化运营机构,打造“一体化建设、一张网共享、一站式服务”体系。
“集文教之力,擘科创之美”。随着实施方案落地,集美区正朝着“专精特新强磁场”“创新创业生态圈”的目标稳步迈进,为辖区夯实人才、产业基础和力量积蓄强劲发展动能,助力集美乃至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环杏林湾公园。(林志杰 摄)
(记者 许晓霞 郭妮妮 通讯员 徐方慧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