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灯笼手作 四代人就做这件事
来源:集美报 时间:2021-03-02 15:06 阅读人数:
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陈赐勇在制作灯笼过程中(林志杰摄影)-41.jpg
  集美前场村陈赐勇兄弟糊纸四十多年,是这项市级非遗的传承人
  除了汤圆,灯笼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全家一起吃汤圆,这样才算是过元宵节。在集美前场村,有一对兄弟手工制作灯笼四十多年,他们手工制作的灯笼在周边一带很出名。这对兄弟叫陈赐勇和陈赐坚,他们是这项市级非遗的传承人。元宵节前,记者来到陈赐勇家中,了解他手工制作灯笼背后的故事。
  订单都很急
  这段时间常忙到深夜
  右手食指粘上糨糊,来回移动三两下,就把糨糊抹在裁好的红纸背面了,技术纯熟、眼疾手快——当记者来到陈赐勇家中,他正忙着制作灯笼。
  陈赐勇告诉记者,从今年的正月初三开始,他就一直忙着做天公坛、蜜饯山、凉伞、灯笼等,“临近元宵节,接到的订单大都和元宵、宗祠祭拜有关。前两天,我为一家宗祠制作的一对一米多高的大红灯笼已经悬挂好了。”
  “我弟弟脚受伤了,所有订单只有我一个人在做,经常要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这些订单都是急着用,所以无论忙到多晚,我都会按时交货。”陈赐勇说,为了赶订单,他熬过一个通宵。忙不过来时,他妻子也会打下手,帮忙做一些简单的活。
  做工有讲究
  制作前十天就要备料
  陈赐勇说,制作前,大约要提前十天备料。糊纸的材料有很多种,市面上不容易买到,“所以,平时看到一些纸比较好,我们都会买下来。外出旅游时,看到合适的也会买下来。”
  陈赐勇介绍,糊纸手工艺品要用竹架支撑,竹子有讲究,三年以上的竹子才能用,这样的竹子比较硬且能弯曲。“还要挑竹节不突出的那种,这样粘纸才能平滑,否则粘出来凹凸不平的,影响质感和美观。”
  “一对做工考究的灯笼,需要一天时间,大致程序是绑架子、粘纸、染色、贴花边等。”陈赐勇说,他正在做的一只灯笼框架已经绑好了,单单捆绑的线头就有70多处。
  “在农村,手工灯笼很受欢迎,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做。”陈赐勇说。
  四代传手艺
  曾祖父人称“糊纸未”
  陈赐勇的工作场地就是自家的老房子,门口贴着他自撰的对联:“传承先辈纸扎技艺,弘扬中华文化遗产”,横批是“独具匠心”。
  陈赐勇说,这是他和他弟弟的追求。“我们从小就跟着祖父、父亲学习糊纸技艺。”陈赐勇说,清朝末年,他的曾祖父陈未是远近闻名的糊纸师傅,人称“糊纸未”。“我祖父陈水加传承了这门手艺。他的四个儿子中,只有我父亲学会了这项家传技艺。”陈赐勇说,他们现在使用的一些刻花工具,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我们以糊纸为生,除了糊纸,没做其他工作。”
  图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前场陈氏传统糊纸技艺传承人陈赐勇在制作灯笼。
  图二:陈赐勇制作的灯笼。(本组图 林志杰 摄)
  (记者  陈满意 林志杰   来源:集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