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建业楼或建闽南文化博物馆

时间:2013-12-03 15:26 阅读人数:

                                                                         为旅泰华侨陈建业所建,至今60年历史,相关单位呼吁及时修缮,适当开发利用
                                                                                                       文/图 本报记者 林小芬
        位于集美街道浔江社区祠前路18号的建业楼是集美较有特色的风貌建筑之一,为旅泰华侨陈建业所建,至今60年历史。该楼坐东南朝西北,前、后楼及左、右楼成“回”字形。由于年代较为久远,房屋的墙体、木板阶梯都有破损。对于这类面积较大、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侨楼,集美区相关部门、文史专家及华侨后裔纷纷呼吁,进行抢救保护,适当开发利用。
总共54间房
由陈嘉庚建筑工程队建造
        “当年,建业楼最多住9户亲戚,四代人。”陈进来、陈进才是陈建业的侄孙,曾在建业楼住了二三十年。他们介绍说,叔公陈建业早年到泰国发展,1952年回到家乡,看到亲戚住房条件差,1953年寄钱回来,委托陈嘉庚的建筑工程队建造建业楼。“听长辈说,叔公最初的设计图是建成小洋楼,有围墙,有花园,但是陈嘉庚说集美这里家族成员多,充分利用空间,多建几间房间,可以让更多人住。”于是,延续嘉庚风格的建业楼于1954年建成,共有54间房间。“房子建成后,叔公回来过。还把建房子剩下的几千块作为救助基金,乡亲们生病或困难时可以领取。几千块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帮了不少人。”
        “这栋房子采光好,冬暖夏凉,我们一堆孩子成天跑上跑下的闹 ”陈进才说,在建业楼里大家过着最幸福的童年时光。但是随着家族成员增多,房子老旧,缺少卫生间,这些家族后代都陆续搬离,只有一两位老人还住在这里看管,大部分出租了。他们表示,这样的建筑继续破损下去很可惜,可是后人无力修缮,希望能够得到保护。
陈建业去世时
送殡队伍排了几条街
        对于建业楼该如何保护利用,陈建业的小女儿陈秀清、小儿子陈良发专程从泰国回来。
        “父亲捐资助学,助人为乐,做了很多慈善事业,所以大家都认识他。”陈秀清说,“父亲1965年去世时,泰国也拉市的大部分学校停课、商店关门,老师、学生、店商都去送殡,送殡队伍排了好几条街,从早上一直送到晚上。”
        “这幢房子如果能充分利用,对集美发展旅游经济是非常有利的。”陈秀清说,她支持房子用于文化旅游发展,“如果对集美的乡亲有益,我相信父亲也乐于见成的。”
未来建业楼
或建闽南文化博物馆
        对于建业楼这样占地面积大,具有一定价值的风貌建筑,集美街道早就将他们纳入“美丽集美 幸福浔江”的建设方案中。
        集美街道办副主任潘志远表示,街道计划着力打造闽南文化大观园,初步考虑,将建业楼等建筑建成闽南文化博物馆,里面包含木偶戏、芗剧、南音等传统曲艺展示表演及衍生品的开发生产交易,让游客们在老建筑里品茶、看表演、赏艺术,体验闽南文化。而这些文化旅游产业也将推动大社居民就业创业,提高居民收入。潘志远说,关于建业楼的修缮利用,还在与房主商议中,希望能够达成协议。    

声音
区侨联:
为特色侨房
挂牌抢修
        侨房是侨乡集美的历史文化遗产,区侨联早就摸底调查过,今年4月,区侨联策划并出版《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侨房集萃》一书,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课题调研。作为《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侨房集萃》的主编,课题组成员林火荣、郑东表示,集美现有36栋具有独特建筑特色又保存较完整的侨房,这些侨房9成受到不同程度损坏。它们大多年久失修,濒临加速损毁、荒废甚至消失的危险,尤其两个月前,百年老房、爱国华侨林顺吉的故居“凤翔楼”的拆除更让人痛惜,而大社“引玉楼”、锦园“新大厝”等无人居住,濒临损毁,“我们不希望凤翔楼的悲剧重演,尤其这些爱国华侨的故居,更应该重视,当前,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林火荣说。
        区侨联建议,对特色侨房进行挂牌,明确历史价值和受保护“身份”,为其建立档案。有的可先行修缮,再逐步推进。另外,可尝试开展特色侨房旅游项目。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