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百年学村路

时间:2013-09-23 08:55 阅读人数:

  陈新杰
  一百年前,陈嘉庚先生面对“祖国前受制于满清,政治腐败,国弱民贫”,认定自己“乃一庸愚侨商”,“诚以救国既乏术,亦只有兴学之一方”,从南洋回到集美渔村,为强国富民而兴学,决心在故乡的埭岸田埂上走出学村的路。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1919年嘉庚校主再次回到集美,亲自“管理建筑事宜”,扩建校舍。“校界内如花园”是嘉庚校主的校园建设思想。校园如花园,集美学校校园通道,自然是甬道与游廊。
  “为了同学住得更好、更卫生”,不受日晒雨淋走遍校园,嘉庚校主所建的校舍都建外廊,楼舍与楼舍之间又建设雨盖走廊,雨盖走廊与外廊相接,形成了校园游廊。游廊与学村小洲上的居仁、尚勇等楼的外廊相连,连接小洲的小桥便建成廊桥。学村的廊桥成了厦门地区史上第一座廊桥。
  集美原本是闭塞落后无规划建设的小渔村,那个年代人们走的是房前屋后的空地和埭岸田埂。1923年集美学村建设委员会成立后,对渔村环境进行整顿,开辟村内道路网,开挖排污水沟,建公厕,把渔村内的道路与学校的廊道联在一起。
  1950年嘉庚校主回到集美后,在对学村进行修复与扩建的同时,也对学村内的道路进行改造。嘉庚校主认为集美学村是个整体,学村要像个大花园。因此除幼儿园保教需要外,学村内各校各单位均不得自建围墙,同时不许机动车进入学村干扰师生校园生活。学村道路改造,一方面设置路障阻止车辆进入学村,将道路延伸与学校游廊相连;另一方面是学村道路路面全面硬化。硬化道路,花岗岩条石铺面,闽南红砖两旁镶嵌,别具一格。条石甬道与游廊相连构成了风格独特的学村通行网。
  学村主甬道(今嘉庚路)不是廊道,但甬道两旁植树种灌木栽花草。在与现今的石鼓路交叉处建有三角形道心花坛。绕过道心花坛,经过龙舟内池的两座小石桥,在与龙舟内池东岸的交叉处又是一个扇行花坛。在这路段绿水映小桥,垂柳拂池面,小舟泛水中,人们漫步在这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幽洁净的甬道上,就沉浸在学村的幽雅氛围里。
  1963年,学村主甬道进行了彻底的改造。甬道口的石桩被掘起,建起西式的学村牌楼;甬道拓宽了,改成柏油马路,两旁种上了“千层白”行道树,成了学村主干道。学村主干道经历“文革”到1970年代中期,路面四分五裂坑坑洼洼,路已不成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村主干道得到修复,改造为方石砖路,而后又将那西式的学村大牌楼改建为现今的飞檐翘脊,覆盖绿筒瓦,富含嘉庚建筑风格的学村大门。也就在这新时代(1985年),陈嘉庚开辟的学村主干道终得正名——嘉庚路。
  1922年陈嘉庚倡建同安至集美的公路,南端是今日学村岑西路(1985年命名)。1957年遵照陈嘉庚的提议,移土填海将同集路南端改道,修筑银江路(1985年命名)南段。今日银江路已成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两旁一边矗立着集美校友会馆,一边则是获得新中国60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称号的集美大学新校区。
  随着嘉庚校主1923年2月“扩充校界至印斗山”的夙愿的实施,1990年代印斗山先后成为水产学院、师范学院的新校区,这里又走出了印斗路。同时,1950年代的石鼓路也伸过嘉庚路,直指印斗山,与印斗路相连。发展的需要,嘉庚校主1919年创办的集美医院,在印斗山后扩建,盛光路跟着诞生。盛光路以原学村北门地段为起点越过印斗山,经过新院区,直达嘉庚体育馆。学村新区的建设,集美学村形成了四横(塘埔路、集源路、银亭路、印斗路)三纵(石鼓路、盛光路、浔江路)水泥路大框架;学村的石砖老路也陆续改成水泥路,嘉庚路与大社路近两年也先后改建为长方形石板的道路。今日学村路已是现代城市的街道网,2013年学村的嘉庚路获得厦门市最美道路的称号。
  集美学村的路,举世瞩目的路,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颖超、李先念、胡锦涛、习近平等先后在这里留下了足迹;集美学村的路,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自发到这里漫步,盛赞集美校园风光世界第一;集美学村的路,圆中国梦的路,陈嘉庚在这里走完他的一生,树立了兴学强国教育兴邦的百年丰碑。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