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美好的青春记忆

时间:2013-07-14 11:21 阅读人数:

  ●王有光
  浔江之滨那美丽的凤凰树,年复一年,花开花落。转眼间,我离开曾经就读的集美师专已经有32个年头了。蓦然回首,青春时期那许多场景仍历历在目,许多情怀挥之不去。
  当年的集美师专,规模不大,校领导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嘘寒问暖。校长张克莱不但记忆力超好,而且平易近人。他能够记住我们班大部分学生的名字,校园里经常能见到他听取学生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意见的身影。
  班主任陈亚敏老师教的是许国璋《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要求严格,每节课都有一两版以上的板书内容要我们记在笔记本上,课后背下来。当时有同学“痛恨”地评价道:“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后全忘记。”工作后,我们才慢慢明白,在那没有电脑的年代,通过老师大量的“输入”,我们有了很丰富的“内存”。我们慢慢明白了“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
  王祉老师教我们哲学课,他家住厦门岛,周末回家时,为了锻炼,常常骑自行车,他给每位同学的毕业留言都少不了“要工作50年”这句话。朴实的言语与实际的行动,给我们树立了重视锻炼、健康生活的理念。
  当年的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王祉老师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我们班的座位表,他还记得谁和谁坐。陈亚敏老师经常进行家访,到现在,他对学生当年的家庭情况还记得一清二楚。
  1979年入学的我们,多半是高考成绩差那么几分就能上本科的。包括大专学生,当年全国的大学招生总数不过30万人,与现在的百万大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特别珍惜拥有的学习机会。课余,英语老师组织我们排演了《母亲》等课本剧进行展演,我们开展了英语口语比赛,反复模仿“灵格风”的洋腔洋调,有同学甚至做梦都在背诵台词,可谓刻苦。
  当年的师范生有国家政策照顾,基本是“读书不花钱”。我们8个人一桌吃饭,一大盆饭、一大盆菜。有个叫刘苏敏的男同学饭量大,他总是将圆形面盆的“圆心”部分先挖走一块,再与其他人将饭8等分。还有一位名叫林秀辉的男同学,入学前被学校老师误以为是女生,便与其他7位女生编在一桌,吃饭时候便得到了最实惠的照顾。
  我们男生14人住一间宿舍,住地离集美菜市场很近。有一次周末,几个没有回家的同学上菜市场买点肉、菜、小海鲜等回来想改善生活,有个叫周安鹏的同学有上山下乡的经历,自告奋勇担当厨师,在宿舍用电炉偷偷煮了起来。因为是偷偷摸摸,一紧张,在给肉片勾芡时,竟然将洗衣粉当成地瓜粉使用,闹了个笑话。
  当时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厦门人,友谊纯真,大家周末或野炊,或相互串门,两年下来,大部分同学的家都被走访了一遍。有意思的是,我们班有两位同学在毕业后还谈恋爱成家了,那是班长陈健民与杨榕同学。我们班的团支书黄安一,毕业8年之后不但与隔壁班的陈榕仁同学结为连理,后来还成了世界羽毛球冠军吉新鹏、谌龙的英语老师。
  记得一次周末,几个同学没有回家而留校学习。家住灌口的黄主定同学忽然胃出血,上吐下拉,情况十分危急。我和几个同学赶紧轮流背着昏迷了的他,将他送到集美医院抢救。
  79级英语专业一共有两个班,我就读的1班有31人。现在有13人在国外、境外生活,在国内的18个同学,多半还是担任中学英语教师,现在多数都已经拥有高级教师职称,有几个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大家都年过半百了。
  正如赵薇执导、近期热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台词所说的:“青春是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场相逢,忘不掉了。”我们怀念当年辛苦与快乐的学习生活,感恩当年的老师们,珍惜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我们更感谢母校让我们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