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大社寻幽

时间:2013-04-21 10:58 阅读人数:

  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集美区既是灵秀之地,又是“凝集众美”的风景区,她旖旎的海光山色、浓郁的侨乡风情,连同嘉庚先生的美名,早已饮誉中华,名扬海外。
  海天之间的白鹭、龙舟池畔的阁楼,还有海风中款款深情的鳌园、夕辉下庄严肃穆的归来堂……这是人所共知的集美。是的,作为旅游胜地,她们是舞台上的花旦,水袖曼舞,妖娆多姿。那么置身幕后,展露生活的一面,集美是否也别具风情,特多雅致?实际上,蕴育建设集美这些“窗口”的,正是她背后的那些陋街窄巷,和生活在其中的朴实的人们——这,就是“大社”。
  穿行在大社的街巷,正是薄暮时分。橙红的夕阳绕过屋檐,漏过枝丫儿,晃晃地漫于大街小巷,忽有隔世之感。沿街两侧,屋舍鳞次栉比,新式楼房与旧时庭院参差错落。巡礼粉墙黛瓦、抚摩断壁残垣,仿佛可以穿越千百年来的时间隧道,重温小镇的昔日风情。
  民居之间嵌镶着几家小店,卖着厦门的传统小吃。我在一家摆满了炸枣、麻糍、芋糕的小店前停下,掌门的阿婆一边织着毛衣一边和我闲聊,听她断断续续的话音,看她慢条斯理的动作,见店外缓缓移过一位拱背牵狗的老阿公,真怀疑自己早已置身悠远的古代,而莫辨今夕何夕!
  沿街走去,店铺还有许多,食杂、小吃、小茶馆,比比皆是。绕过这些,一拐弯便道了集美陈氏宗祠。祠堂古已有之,1984年重修,现在仍然是雕梁画栋,龙脊风檐、熠熠生辉。殿堂正中,摆放着陈列先祖的排位,馨香俎豆,永世祭享。堂前悬挂两块错彩缕金的匾额,一方题为“尊来堂”,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御赐,另一方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是毛泽东同志赠予嘉庚先生的。这两方匾额显示着集美陈氏家族的最高荣誉,可谓“寰宇传芳”的明证。大社宗祠沟通着生冥两界,在族人聚散之际,逐渐形成了文化交流与老人休闲的场所。每当日出的时候,老人喝完豆浆或花生汤之后,便拄着拐杖,或牵着老狗聚拢而来,他们时而晒晒太阳共话麻桑,时而象棋盘上,冥思苦想。更妙的是厦门传统娱乐之一的“小牌仔”在他们手里重新寻回了魅力。
  曾经的悲喜随着年岁的悄然隐去,绚烂之后的平淡更显一种晨钟暮鼓式的静谧。老人脸上布满的皱纹蕴含着对海的辛酸,也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故事。正是从那一张张或镶着金牙或没了牙齿的口中,一部陈氏宗族的发韧繁衍史在我面前逐渐清晰起来。相传福建陈氏宗祠发祥于河南颍州禹县,因而大祠堂门楣上镌刻“颍州陈氏”四个道劲大字。早在唐末五代,陈氏先祖陈元光随王审和(后封为“闽王”)军队避难辗转安徽、江西、广东,后入福建漳州、漳浦、南安。而集美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了众多移民前来定居。集美半岛三面临海,天马山与美人山绵恒其北,美丽富饶的海湾为人们提供各类海产,绵延起伏的山林还盛产龙眼、柚子等亚热带水果。正所谓“有了梧桐树,自有风来栖”,据说大社的始祖陈素庵就因生活方便、环境宜人,举家从后坑迁至集美半岛,以养鸭为生,耕渔相济。
  先前,大社环境虽好却难出人才,明朝进士陈文瑞的父亲,为此耿耿于怀,决定改变现状,于是请高人调整风水。果真,从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泽被后世。继陈文瑞之后,还出了清朝进士陈治策等,而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则将陈氏宗族的荣耀,扩而成为民族的光辉。大社的文化精神,就是这样由一代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意志品德积淀而成。
  再次触摸往日的旧壁残垣,似乎触摸着先民如海般宽阔而沧桑的胸怀,感受到了百折不挠的刚毅品德。(刘琴姐)
  ▲集美大社,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大社路是这里最老的一条街,至今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貌。(陈季玉/摄)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