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后溪城内与霞城城隍庙

时间:2012-11-17 16:52 阅读人数:

  清初古城“霞城”

  后溪城内城,其地原称“下店寨”(又称下店圩市的“下崎”),据说城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未遂),雅称“霞城”。该城已倾圮,从仅存的北门“拱辰门”和南门的“临海门”门额题刻所载看,则由总督福建部院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李(率泰)、镇守福建同安等处地方总兵官都督佥事施琅、总督标下督造官副将黄兆、参将李成德、同安县知县卞甘添(据《同安县志》,应为卞世珍)、同安镇标分防原副将吴魁、督工白礁司巡检张恩荣等奉旨督建 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至今已有350年。
  据《泉州府志》载: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清政府为围困郑成功的抗清武装,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居民以垣为界,30里以外尽墟其地。城内城即在此形势下建成的。主持筑城的人物施琅以副将、总兵等职务驻守同安先后六年(1657-1662年)。1661年建灌口城,1662年建后溪城(城内城),两年连筑两城皆为对抗郑成功之军事城堡。
  后溪城内城的城墙由花岗岩条石干砌而成,周长约1.5公里,城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8公顷,方圆大体与明初筑造的厦门城相当。城墙宽7米,设城门四座,上有城楼,有石阶可通城墙,在城墙上人们可以绕行全城。1958年后城墙大部分被拆除,只有霞城的北城门——“拱辰门”幸存,1982年3月被厦门市公布为第二批市级保护文物单位。北门仅存门洞及一段城墙,总长11.30米,宽7.75米,高4.90米。门洞高3.26米,宽2.17米,深3.35米。门洞内有瓮城,瓮城宽3.47米,深4.50米,上有门臼、防火线,中间有门栓洞。何谓瓮城?有敌人入侵,可以关起城门来“瓮中捉鳖”也。为何要留防火线?敌人若用火攻木城门,可以在城墙上往防火线灌水以灭之。登北城门城墙的石阶也被拆除。据专家考证,城门上还应该有城楼,也已顷毁。倒是北门城墙上竟长出一颗已有155年的参天古榕,仿佛在向人们诉说小城故事。
  据村中的老人回忆,城内城的东门和西门,规模比南门、北门小,也没有门额。南城门叫做“临海门”(过去南门外是海),已毁。但门额石匾于1993年寻获,现存于霞城城隍庙。“临海门”门额石刻和“拱辰门”门额石匾上镌刻的楷书文字除门名不同外,其他文字并无二致。
  霞城城隍庙

  城内城里面原来有四座庙:东门庙祀佛祖,西门庙祀王爷公,南门庙祀城隍爷,北门宫祀玄天上帝,佛、道乡土神在古城共存,兼容并蓄。1958年后,城、庙皆毁,只有北门宫幸存。宫门题刻楹联为“拱极光辉天枢柄揭,辰居壮丽华岳灵钟。”上下联的首字点明宫名“拱辰”。拱辰宫屋顶及中脊的雕龙、翘角,门前的石狮、墙上的浮雕和壁画,都展示了清初的建筑艺术风格。
  霞城城隍庙位于南门内,是台胞捐资重建的,为目前厦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隍庙。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统一台湾后,闽南人开始大量地移民台湾。清道光年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到达台湾淡水,两年后迁居台北八甲庄。霞城城隍爷由陈金绒供奉在自家的金同利糕饼铺中,这时是祠堂祀佛。后来他们在八甲庄发展顺利,组成“下郊”(“郊”类似于商会、公会)。而泉州三邑(晋江、南安、惠安)移民则组成“顶郊”。咸丰三年(1853年),因争夺码头地盘和经济利益,不幸发生台湾移民史上“顶下郊拼”事件,即双方械斗。结果同安人败,捧守护神城隍爷神像突围至大稻称落脚。该地在同安人的开发下逐渐繁荣。咸丰六年(1856年),陈金绒之子陈浩然在大稻埕兴建霞海城隍庙,历时三年完工。因为霞城城隍庙位于霞城临海门内,故台北分庙取名“霞海城隍庙”。自此,四方信徒纷纷前来参拜,香火鼎盛。大稻埕也成为台北迪化街一处最为繁荣的商业文化区。
  1990年,陈金绒的六世孙陈国汀回后溪寻根。次年,其妹陈文文以“临海门”石匾刻字为证确认祖庙。他们怀着“吃果拜树头”的心情,筹资新台币1300万元重建霞城城隍庙。重建后的城隍庙扩地一倍,而阔五间12.6米,进深31.50米,占地达397平方米。庙中门上方悬霞城城隍庙牌匾,前廊的石狮、浮雕、壁画装饰考究、华美,前廊与主殿的四根石雕龙柱每根人民币5万元,由台湾桃园县大圆乡信徒戴财丁、李丽馨捐建。霞城城隍庙琉璃瓦屋顶,雕龙飞檐,气派非凡。入中门,有一“洞悉阴阳”匾,庙内楹联、壁画,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穿过天井走廊是主殿。主殿三层,雄伟壮观,主祀霞城城隍爷。主殿两庑,集中奉祀由台湾分庙移来的霞海城隍庙神像,体系海峡两岸的地缘、人缘、神缘关系。
  1997年,霞城城隍庙被确立为集美区文物保护单位。(吴文流 王忠敏)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