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后溪圣果院千年传承

时间:2012-11-04 15:50 阅读人数:

  ◆林志杰
  在厦门北站圣果院商业营运中心傍边坐落着这样一座古庙,飞檐挑山式屋顶,红瓦褐墙,斑驳的墙体,古朴杉木梁柱……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庙圣果院的“前世今生”。
  始建于唐朝传承至今
  资料显示,圣果院由僧卓猷始建于唐,原名“泗州堂”,供奉泗州大圣。圣果院在宋代“废兴凡几”,迨至元代,乡人王西畴予以重修。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院尽毁于兵火,越三年复由王西隐携子及僧南宗等重建寺院、增建宗祠于原址,其后自明至清,续有重修重建。
  圣果院墙最高处6米,目前院内有中殿、后殿(前殿在文革时候被火烧毁)。中殿宽10米,深4米,大门两侧附抱鼓石雕。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两侧则陈列着十八罗汉。后殿有露天天井,以条石铺地,面积约12平方米,天井左右有行廊通道,宽2米。天井前面的墙壁中竖有两方石碑记,一方勒刻“龙山圣果院祠堂碑记”,落款“元至正十九年己亥四月初八”,一方勒刻“重立圣果院祠堂碑记”,落款“天启三年癸亥九月”,两方碑志皆为王西畴后人所立。天井后面为正堂,宽10米,深8米,开间布局,以供释道塑像。 
  在后殿的正堂上供着两座神像,分别被称为二使公、三使公,但却没有大使公。据传说,以前圣果院前有条圣果溪,一天,有个卖棉花的经过这里,刚好碰上三个孩子在溪里洗澡。其中最大的孩子很调皮,往棉花担上泼水。卖棉花的很生气,抓起孩子放在担子上,挑起就跑。到了灌口凤山庙,卖棉花的发现单子里的孩子不见了,却有一块木头。卖棉花愈想愈怕,扔下木头跑了。当时灌口凤山庙刚建成,还没有神像,工匠们正商量用什么材料做神像呢!有个刚从外面进来的人说:“刚才有个卖棉花的人放在门前一块木头,猛一看就像个人坐在那里,这不是老天送给我们做神像的材料吗!”于是,就用这块木头雕成神像。从此,大使公被供奉在灌口。据说,三个孩子都是闽王王审知的外甥变的。
  信众30多万分布世界各地 
  对于圣果院的历史与文化,88岁的王军阵老人了然于心。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王军阵老人每天都会到圣果院进行看护,从后垵村田厝社到圣果院虽然有1.5华里,但老人风雨无阻。他做过教师,爱好广泛,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仍思维清晰,记忆力很好。王军阵说,圣果院的石柱都是唐朝建造至今,而石柱上方的杉木梁柱大多是元朝遗留下来的。
  王军阵老人介绍,圣果院原名为泗洲堂,南宋末年,宰相陆秀夫与皇帝赵昺南逃路过厦门。泗洲堂里有棵龙眼树,十二月份果实成熟,王西畴通过旁人引荐摘龙眼献给赵昺吃。赵昺就问这是什么果实,王西畴等不敢说是龙眼,因为“龙眼”是“皇帝的眼睛”,于是说“给圣上吃的果子”。小皇帝大喜,赐名“圣果院”,这段历史故事在圣果院内的碑文中均有记载。
  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圣果院的分炉,在美国、南非、东南亚、台湾都有圣果院的信众。目前在台湾有条珩山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都有慈济宫圣果院。如今王氏宗亲遍布世界,海外有三十多万人,每年都会到圣果院寻根祭祖。1998年11月,新加坡首任民选总统王鼎昌返乡谒祖,特意到圣果院上香敬佛,至今圣果院内还悬挂着两幅王鼎昌进香时的照片。 
  每年重阳节圣果院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千叟宴”。王军阵介绍,根据圣果院内的碑文记载,重阳祭祖的活动在珩山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后来演化成老人节,在这天宴请珩山所有的王氏老人。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