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集大女教授科考归来分享南极经历

时间:2012-06-25 16:23 阅读人数:

  日前,历经163天南极科考的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归来。在“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220名队员中,仅有6名女性,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刘静雯就是其中一位。她是集美大学首位赴南极科学考察的教师。科考归来,刘静雯带来的不仅有科研上的新成果,更有终身难忘的南极经历。

  船只倾斜15°穿越西风带
  此次的南极科考总航程达280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路途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途中,我们多次穿越传说中的‘西风带’,我们的船是倾斜15-16°航行的。”刘静雯说,“西风带”必然会伴随大风大浪,船只经过时有的甚至倾斜30°,其危险性让船员们谈之色变。她们这次航行算是比较幸运的,只是15°,但这个倾斜度,除了带来更为严重晕眩外,凡是没有固定的物体,随着船只的摇摆不断翻倒、移动,“晚上,我们就是伴着这种瓶瓶罐罐的噼噼啪啪声入眠的”。
  出了船舱,若是风雪天,“那雪花就像米粒一样硬硬的,打的脸上啪啪的疼”。若是晴天,强烈的紫外线能将人的皮肤灼伤。刘静雯说,在极昼地带那里全天24小时都阳光直射,没有早晚,也没了时间概念,“一开始每个人都失眠,都要吃安眠药。”同时,那样的暴晒,很多人脸上都脱了皮,嘴唇起了水泡,尽管带着防护罩,男队员脸上都堆起了厚厚的黑皮。让她印象深刻的是,沿路经常看到企鹅、海豹等动物.“企鹅很喜欢热闹,看到人来了会在周边绕。”刘静雯说,她们还看到了海市蜃楼,鲜花,绿草,龙卷风,极光等。

  一边呕吐一边取样
  此次科考中,刘静雯主要负责南大洋微生物资源调查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需要现场勘查、取样,采集数据。刘静雯说,南大洋的天气瞬息万变,前一刻还晴空万里,下一秒可能就狂下暴雪。所以只要是好天气,他们就抓紧时间连续作业,就怕突然变天而耽误工作。由于晕船以及高纬度带来的身体不适,不少队员在工作的时候,都是一手拎着塑料袋,一手拿着仪器,一边呕吐一边取样,不敢停歇。碰到好天气,有时甚至连续工作48小时没有休息。有的年轻队员,累得在上厕所的时候睡着了。虽然辛苦劳作,“但比起卸货或探路的人员,我们已经好多了。”回忆当时情景,刘静雯至今心有余悸。有一次运送物资,三名年轻队员骑雪地摩托车探路,突然风雪大作,他们迷失了方向,被困住12个小时。所幸,最终获救。找到他们时,其中一位队员已经出现幻觉,还有一队员双腿僵硬没有知觉.“我们差点失去了他们。”不过,让刘静雯感动的是,“尽管环境恶劣,工作辛苦,甚至有生命危险,可没有一名队员抱怨,我们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互相关怀,我们都为能够在南极科考而自豪。

  过年每人5分钟卫星电话
  “大年初一,我们每个人有5分钟可以打卫星电话回家拜年。”刘静雯过了个特殊的新年。从11月出发到4月归来,历时五个月,几乎都在雪龙号上度过,春节也不例外。通常除夕是有会餐的,但是为了工作,全船人员在除夕夜也坚持加班。直到正月初五,大家才举办“春节晚会”补过新年。写春联、包饺子,时装秀、三句半、唱歌、舞蹈,晚会热闹非常。“我们船上人才济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刘静雯也与伙伴们唱起了《吉祥三宝》,“我唱的还不错!”刘静雯颇为得意的说道。她告诉记者,大家以为海上的漫长航行会很枯燥,其实不是。每天,他们会轮流举办讲座,开展书法、摄影、篮球赛、乒乓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日子过的很充实。不过,上网是相当贵的,刘静雯说,她们上网流量费是按K计算的,单收发学生邮件就花了2000多元。

  带回我国首个真核藻类病毒裂解液
  “我们首次从南大洋病毒超滤浓缩液中,获得能感染并裂解一株纯系球石藻株的病毒裂解液,将该裂解液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病毒分离纯化和鉴定。这有望成为我国首次在南大洋分离到的第一个真核藻类病毒。”辛苦的付出终会有回报,刘静雯说,病毒并不一定都是坏的,这个真核藻类病毒的发现将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并有可能被应用于医疗或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林小芬)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