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在陈嘉庚纪念馆里赏铜镜

时间:2011-12-11 15:48 阅读人数: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鉴”即镜,在玻璃镜出现前,古代的中国画中,常见美人对着铜镜梳妆的图画。真正的铜镜到底是什么模样?12月2日起,“清冶铜华以为镜,莹光如水照佳人——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铜镜特展”在陈嘉庚纪念馆开幕,160多面古迹斑斑的铜镜,已照不见当年的美丽容颜,可积淀了四千年的铜镜文化,依然散发着恒久魅力。
  铜镜是古人用以察照衣服观容貌的日常用具,亦称“鉴”或“照子”。以铜为镜,源于铜石并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终于玻璃镜盛行的清代,历经四千年的兴衰更迭,见证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盛与衰。铜镜的铸造,讲究实用与装饰并举,一面小小的铜镜,正面光清如水、清晰可鉴,背面纹饰考究,辞铭温雅,折射出古代的社会风尚与审美情趣,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承载着民族艺术的辉煌。每一面铜镜,工匠都是用最好的构思去设计,其纹饰雕刻之精良,成为古代王公贵族的宠物,生前相互馈赠,死后随葬墓中,铜镜因此成为考古断代的重要标尺。 
  古铜镜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和铭文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据介绍,铜镜上铸铭文始于战国末期,此后铭文就成为了镜背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的铜镜装饰风格。历代铜镜铭文,内容体现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怀。如汉代的铜镜,铭文多为纪年、纪氏、祈求升官发财等内容;唐初的铜镜,铭文常用富有韵味的五言诗、回文诗咏镜颂人;宋代以后,则流行在铜镜上刻下商标字号,如“湖州薛惠公造”字样,这大概就是古铜镜铸造行业流露出的“品牌意识”吧。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标准器之一。比如,狩猎纹镜是唐代以后才出现的。唐代前以狩猎场景为艺术题材的作品并不多。到了唐代,这类题材一下子丰富起来。
  在人们的印象中,镜子多为圆形或方形。本次展览展出的馆藏铜镜,造型非常丰富,圆形是主流。唐代的铜镜追求新颖美观,首创了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亚字形等,花形镜更成为后代效仿的蓝本。到了宋代,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镜的出现,丰富了古铜镜的造型艺术。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这些纹饰通常采用线条式、浮雕式的表现手法,内容也大致经历了从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的发展之路。唐代的铜镜达到了装饰艺术的顶峰,纹饰构图自由、写实,无规则局限。宋代的铜镜,出现了一些流露文人气质的纤细精致的缠枝花卉图案。金元时期,传承的则是线条粗犷的民间艺术。展品中有一面唐代的“三乐镜”,其人物故事纹饰即以春秋时期的隐士荣启期与孔子相见于泰山的问答为背景;另一面元代的“许由巢父故事镜”,则源自一个隐士故事。类似的有趣故事和民俗文化特色,在馆藏铜镜特展上俯拾皆是。
  陕西先有千年古都,后据军事重镇,使这里成为中国古代出土、传世铜镜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以汉唐铜镜最富特色。此次展出的160多面铜镜,都是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千余面铜镜中精选出来的,上起西周,下至元明,多数出土于古代墓葬,也有陕西历史博物馆历年征集的传世佳品,有的还是从废品库里回收来的,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实用器铸造的又一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39件,三级文物118件,如此多数量的国家级文物在我市展出,尚属首次。
  熠熠古铜镜,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留下的一串串美丽足印,见证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美的不懈追求,留给人们“破镜重圆”的缠绵和“自知之明”的思考。本次展览由陈嘉庚纪念馆、陕西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展览地点在陈嘉庚纪念馆一楼展厅。此次展览将持续至明年2月12日。(陈季玉)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