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两支通讯员队伍撑起《集美报》“半壁江山”

时间:2011-12-05 15:35 阅读人数:

  11月28日,集美报社记者与通讯员欢聚一堂,共同参加集美报通讯员新闻报道培训班,一起聆听洪涛、王文津等新闻资深前辈的新闻报道采写经验介绍。现场气氛融洽,讲学互动,不时响起声声欢笑和阵阵掌声。
  《集美报》创刊于1997年,经历了从四开四版半月内刊,发展到CN(Q)对开四版彩色周报的办报过程。10多年来,集美报始终坚持‘立足本地、面向侨台、兼顾各方’的办报宗旨,成为集美区乃至厦门市一个重要的外宣阵地,已在海内外产生一定积极影响。集美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本地和海外两支通讯员队伍的大力支持。”主任记者、集美区新闻报道组长、集美报总编辑王文津开门见山,侃侃而谈。在回顾总结集美报工作的同时,结合自己多年新闻一线的成功经验,谈感受、话体会。
  集美报每年刊登新闻稿件超过2500篇,其中采用刊登通讯员的来稿每年均在1000篇以上,占据集美报用稿量的“半壁江山”。这些通讯员中,既有来自厦门集美当地的军、地、校和辖内工厂企业的作者;也有散居海外各地的撰稿人,他们热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集美区的新闻报道工作,构成了集美报通讯员稳固且活跃的“两支队伍”。王文津如数家珍地道出众多优秀通讯员积极向集美报投稿及近段来集美报刊发大量出自通讯员之手的诸多优秀新闻作品,再次引发共鸣。

        本地通讯员:关注生活 篇篇精彩
  采用“不惜版面、宜长则长,重点位置、宜短则短,图文并重、两翼齐飞”方式,是集美报社“善待”通讯员来稿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去年底,驻军部队组织开展科技大练兵活动,集美报通讯员、某集团军中校陈茂贵在第一时间采写并拍摄一组新闻消息,让火热的训练场景跃然报端,也使整张报纸鲜亮起来,很抢眼球;今年初,集美区政协委员、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干部王进法,随政协领导视察集美新城建设进展情况,将现场观察到的与自己的所思所想联系起来,采写《新城建设与环境保护》一稿见报后,即刻引起市、区两级人大、政协和建设、规划、环保等部门的热切关注,反响强烈。
  今年是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得知集美校委会对陈嘉庚先生墓碑上的“金字”重新描金,通讯员黄朝福迅速发来照片,集美报收到来稿及时予以刊发。不仅图片鲜活、现场感强,以此展现并激起人们对这位伟人倾资兴学、爱国爱乡丰功伟绩的敬仰之心与缅怀之情。来自基层一线通讯员的稿件,集美报向来不惜版面、不拖时间。11月28日正好星期一,当日第654期的集美报一至四版,就分别刊发了来自集美区基层和各部门通讯员的稿件共有17篇。
  海外通讯员:梦牵故里 字字传情
  集美是著名侨乡,旅居海外的集美乡亲遍布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身居海外情萦乡国,怀念故土思念亲人。自集美报创刊起尤其近几年来,一篇篇稿件从四面八方飘洋过海“邮”回集美家乡,经集美报刊登发表后,一张张饱含深情的报纸又从家乡集美“飞”向世界各地。
  集美报海外通讯员的来稿,既有新闻消息、通讯报道,也有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百花齐放。海外乡亲谢钦赐先生的作品《水仙花开香满地》,是通讯员爱国爱乡的真情流露,抒发了海外同胞对大陆发展祖国繁荣带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与祝愿。稿件见报倍感亲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香港校友会副会长杜成国,常年在香港坚持浏览故乡的报纸,他对每一期集美报都认真阅读,爱不释手。他结合自己的专长积极为集美报写稿、传照片,与集美报结下不解之缘。杜先生先后两次赠送照相机和打印机给集美报社。前不久,他还捐资20万元人民币,在集美报社设立集美区新闻奖励基金。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赖朝晖在会见香港集美校友时,热情赞扬杜成国先生对新闻宣传事业的关爱。
  澳门的集美校友叶荣振先生,既是集美报的海外通讯员,又是集美报铁杆读者,长期笔耕不辍。去年叶先生还专门给《集美报》创作了《集美报之歌》。歌词中唱到:“你像一朵报春的小花,在浔江之滨迎风绽放;你像一棵年轻的绿树,在天马山上茁壮成长;你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吸引读者的目光。啊!集美报,你是一面明镜,映出集美新貌。在那椰风蕉雨的南洋,游子闻到故土的芳香;在那流光溢彩的香江,校友望见了母校的灯光。你以不懈的努力,把嘉庚精神弘扬。啊,集美报,我们想你、读你,更加热爱侨乡……”这首歌既反映了海外乡亲对故土的眷恋与热爱,也是对《集美报》“小报发挥大作用”的肯定。(吴会明)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