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后溪城内将打造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

时间:2012-03-26 10:34 阅读人数:

  洪明章:将城内村打造成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

  “后溪城内村将打造为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届时博物馆、展览馆、游客中心等一应俱全,近3万件文物供游客观赏,今年年底将对外开放。”闽台古镇开发商、福建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名誉会长洪明章兴奋地说。
  自今年3月起,洪明章就计划租赁城内村百栋闽南古厝,打造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古镇景区涵盖海峡两岸博物馆、侨乡文化馆、闽南民俗博物馆、中国茶文化馆、地方戏剧文化馆、渔村文化馆、民间宗教文化馆、老电影博物馆等多元项目,将有近3万件的民俗文物供于展览。为满足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古镇将建有“吃、喝、玩、乐”为一体的配套设施。同时,以“厦门金门门对门,后溪平溪溪望溪”为主题,将定期举办两岸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发扬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并带动集美旅游发展。
  洪明章介绍,闽台古镇主打的是民俗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更强调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民俗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景观开发与服务设施上将充分利用闽南传统建筑资源,加以保护修缮,针对性地开发展览馆与博物馆,丰富地方特色的内涵;对部分街区进行场景还原,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文化底蕴;开展两岸互动活动,使游客接受民俗文化教育与享受的同时,满足对文化的部分消费需求。
  对于古镇的开发,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表示大力支持并多次实地考察出谋划策。他说,古镇的建设应注重文化品位,不仅在于整体的规划及展示的内容上要高品位,展演项目也要多样化和高水准,如艺术家现场创作、两岸民间曲艺表演等。另外,基础设施要走在前面,文物的保护开发,要有文化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
  城内村民吴铭智介绍,后溪城内城始建于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为椭圆形,东西长217米,南北长284米,设城门四座。四个城门内各有一座庙宇,是座军事堡垒。上个世纪50年代遭到破坏,现仅存北城门"拱辰门"一段断壁和南城门的"临海门"门额石匾等少数遗迹、遗物。目前城内有居民1500多人,较为完整的闽南古厝100多幢,其中有较为罕见的五落大厝,村中有9棵百年老榕树,还有烽火台遗迹。更有300多年历史的涉台文物点城隍庙自1821年分炉到台湾后,香火继续传播,现台湾有霞海城隍庙分炉100多座,每年都有大量台胞前来祭祖谒拜。
  区政协: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

  日前,区政协文史委视察了后溪城内城、寿石岩等文物保护单位,他们建议,打造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行。在古镇的规划上,以城内城为核心,结合周边的皇帝井、皇渡庵、苎溪桥、真德殿、圣果院、张晖墓等文物古迹和白虎岩等风景区,把闽台(集美)民俗文化古镇延展到整个后溪镇。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上,要尽量保持原生态,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分期分批恢复城内城的旧貌,把古城墙和老街、闽南古厝逐步恢复,形成整体风格特色一致的闽南古城。尤其是以前具有标志性的庙宇和文教建筑,如已被毁坏的东门的佛祖庙、西门的王爷庙等。在政策制定上,一方面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对主动保护文化遗产的行为进行鼓励,对愿意出资出力修缮保护文物的企业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将闽南古厝列入保护项目,劝止当地居民拆除、改建闽南古厝。在增添人文元素方面,古镇门前树立石雕牌坊,兴建城隍庙公园,园内布置石雕、影雕作品。把富有闽南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移植到展馆中。经常性开展庙会活动,定期举办歌仔戏、答嘴鼓、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积极扶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外的主干道和标志性建筑,如孙坂路、厦门北站、厦门理工学院等处可设置一些富有闽南特色的雕塑作品,设立一些宣传后溪好山好水、传统文化的广告看板。此外,委员建议,霞海城隍庙无论在历史上、两岸交流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涉台文物单位。
  副区长蔡冬梅参加视察调研时表示,集美区政府将做好古镇的基础设施来迎接今年的城隍庙350周年庆典。(林小芬)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