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我的集美情缘

时间:2012-03-18 17:22 阅读人数:

  在冥冥之中,人与人相遇,人与物相待, 靠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这也许是人们常说的“缘”吧!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中学时代,我就读的是厦门大同中学,并不是集美学校,但如今我却忝为集美校友,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缘分使然。
  抗战胜利前,我老家没有办中学,几位叔叔和大姐都是走路到集美上中学的。二叔是集美中学早期的校友,抗战期间,还走路到安溪文庙读书。有一次放寒假回家,路过小盈岭被强盗洗劫,好在拾回了一条小命。记得孩提时代,在茶余饭后,常从叔叔们的闲谈中,我懵懵懂懂知道集美离老家不远,风光旖旎,校舍优美。那时,我早就心驰神往了……
  后来,二哥考上集美中学,那时我还是小学生。二哥放假回来,总会带回《集美歌声》、《集美校友》。当年,《集美校友》可是抢手货,我们兄弟争先传阅。有一天晌午,妈妈站在过井直喊二哥吃饭,却未见他下楼来。我好奇地蹑手蹑脚上了楼,只见二哥半躺在厢房的床上,正手不释卷看着一本书。我趁他不留神,抢过来一看,原来是陈嘉庚先生著的《南侨回忆录》。二哥见我有兴趣,就让我先看。我与他外出散步,他还常常向我讲述嘉庚先生一些故事。从此,我对集美学校有了更多的了解,从内心敬仰陈嘉庚先生;他那倾资兴学、造福桑梓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小学毕业后,原想报考集美中学,若能考上和二哥结伴徜徉于浔江之滨,那该多好啊。哪知道家里人却要我到岛内念中学。原因很简单,二哥快要毕业了,到时我考上了,二哥却去上大学,丢下我没人照看。当时叔叔在厦门经商,好歹有个照应。于是,我报考了厦门大同中学,被录取了,与集美中学失之交臂。
  我家乡虽离集美不远,但当时高集海堤还没有建成,来往厦门都从下潭尾乘火轮走水路。海堤通车后,有一次我骑脚踏车回家,特地在集美歇脚,二哥带我逛了逛学村。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地理独特的集美不仅是亮丽迷人的旅游胜地,还是文化底蕴厚重、朴实的侨乡,又是文化气息浓郁的学村。海天之间的白鹭,龙舟池畔的亭榭,一幢幢粉墙朱瓦的校舍,在红花绿树掩映中,蔚为壮观。
  我身临其境,爱慕之心倍增。在游泳池畔,我看到靓男倩女穿着花花绿绿的泳衣,鱼儿似的在水中嬉戏游弋;在树荫花丛中,我凝望着莘莘学子的身影,琅琅书声在飘荡……集美学村,嘉庚风范的薰陶,蕴涵着坚毅和奋发,抒写着勇于拼搏的豪情。我想,倘若能为此添砖加瓦,那是我的荣光!
  做梦也难于想到,在山旮旯的学校干了十七年的我,一九七九年元月,一张调令把我调回家乡同安第二中学(现改名为翔安一中)任教,从此与集美结了缘。因这所中学的前身是集美初级中学马巷校舍。这是1945年8月陈嘉庚先生应我家乡父老的请求,在异地兴办的学校,陈延庭先生是首任校长。
  能在陈嘉庚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学教书,是我多年来的夙愿。1989年8月,我被任命为同安二中校长。当时,学校、社会都不大安定,校园坏境很不理想。校舍简陋陈旧,校园一个大门三个小门,附近农民荷锄牵牛,常从校园穿过,有的居然公开在操场上放牧,甚至把牛栓在教师宿舍窗前屋檐下过夜。白天,哞哞之声时时可闻;夜里,教室的廊檐成了牲畜遮风挡雨之所。
  面对遭受“文革”破坏的学校,我没有过多的忧伤,而是虑及受任于多事之秋如何使同安二中崛起。
  正如一部文学作品需要主题一样,一所学校不能没有灵魂。为了弘扬嘉庚先生精神,我们制定的校训“诚勤毅敏”——嵌入先生亲自制定的“诚毅”二字。求学,贵在勤奋与敏思;做人,重在诚实与坚毅,由此组成了人生的全部内涵,也铸就了学校的灵魂。
  校舍的破旧,设备的简陋,政府一时难于对教育投入大量资金,我们不是“坐、等、看”,而是发扬嘉庚精神,积极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当年嘉庚先生在故里小渔村兴建学校造福桑梓,今天难道我们不能走华侨集资这条路,建设新同安二中吗?中华儿女有着极为可贵的热爱故乡的情愫,我们走访了华侨和家乡的贤达人士上百人次,真是一呼百应,在海外的华侨中引起了巨大反响。集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筹集了上千万人民币,大大改观了校园面貌。
  1995年正是陈嘉庚先生创办同安二中五十周年。为了弘扬陈嘉庚的精神,让世世代代铭记嘉庚先生的恩泽,我们在校园构筑了一座全国罕见、园林风格的碑苑——“舫山碑苑”。
  一进碑苑,照墙的背面镌刻着《星辉的恩泽》全文,记录了当年陈嘉庚先生创办我校的艰辛,字里行间凝聚着三千多位师生对陈嘉庚先生的深情。我们并以该文的题目——“星辉恩泽”,分别命名了两幢教学楼。
  陈嘉庚塑像伫立在星辉楼前的广场上,他神态庄重,目露慈祥之光,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注视着他的子孙。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说明了同安二中师生深切地缅怀嘉庚先生的丰功伟绩,倾诉了师生们对他的一片真情,决心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如今,集美学村名闻遐尔,吸引着海内外的学子。我校有些学生仰慕陈嘉庚先生,他们高中毕业后报考了集美大学,我的小女儿也名列其中,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集美校友,这也算圆了我少年的夙愿。
  我退休后,因我曾在嘉庚创办的学校任过教,集美校友总会推选我为总会的理事。我珍惜这一荣誉,也尽自己的所能为弘扬嘉庚精神而尽心尽职。2004年至2007年这三年多我完成总会所委托的为陈嘉庚得力助手陈村牧先生撰写两部传记——《陈村牧与集美学校》、《学村牧歌》,近30万字。其中《学村牧歌》是集美校委会和集美校友总会为纪念陈村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要我为他写的一部画传。当时我重病在身,已搁笔一年多了。别说我自已,就连家属也不赞成。但陈村牧的精神鼓舞了我。1931——1996年间,作为陈嘉庚得力助手六十五年如一日,为了集美学校的发展,陈村牧忠实地践行嘉庚精神,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特别是抗战期间,他临危受命,以大无畏精神带领集美学校全体师生翻山越岭,到穷乡僻壤的安溪、大田、诗山等内地山区,坚持办学长达八年之久,弦歌不辍,誉满天下。他推行平民教育,有教无类,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被誉为集美学校百世师,是陈嘉庚精神的继志者和实践者。陈嘉庚是这样评价陈村牧的:“先生誉著满闽南,立志以教育为后生造福。”
  陈村牧的这种精神不仅感动了我,也打动了我妻子的心。在妻子的支持下,我以病弱之躯,重新拾笔,再次为牧老作传,为弘扬嘉庚精神出了点力。
  我与集美真有缘分。最近,我大女儿来集美这块热土任职。这是我生命的延续,愿世世代代与集美结缘,沐浴嘉庚先生的风范,当弘扬嘉庚精神的一名尖兵。
  集美校友总会是我们的家。我住在岛内,却常回家看看。驻会的校友一见面,总是问长问短,亲如家人。每年总会的年会,任镜波理事长总是站在会场门口,笑脸相迎,握手问好,我如同回到自己的家。更令我感动的是,与会者大多头发花白,两鬓飞霜。有的年愈九旬,还从岛内搭车来赴会。是什么精神促使他们这样在意于一年一度的年会呢?他们不是为利所趋,也不是受令所囿,校友们是发自内心、完完全全出自对陈校主的无限敬仰,从四面八方欢聚一堂。看到一张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容,我如沐春晖,暖暖的,平添了一份活力和欣慰。这是嘉庚精神的亲和力,凝聚了千万颗校友的心。
  校友们济济一堂,尽管大家年纪大了,嗓子有些沙哑,但唱起《集美学校校歌》却是不减当年,青春焕发,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
  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山明兮水秀,圣地冠闽疆……
  唱着唱着,心头有股说不出的暖流。这是无数校友的心声,也是校友们对校主的不了情缘啊。至此,我才深深感受到:嘉庚先生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用血泪和汗水的飞迸,用呐喊与奋进的和鸣,用大海般豪壮的情怀,像天上的星星,一如既往地闪耀着光辉,沐浴着华夏贫瘠的土地,赢得神州大地色彩纷呈的丰采。(蔡鹤影)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