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走进“6·18”海峡科技项目成果交易会

时间:2011-07-04 10:49 阅读人数:

  6月18日-22日,以“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无论是走进厦门馆还是创意产业馆,到处都洋溢着创新发展的动人景象。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至今已成功举办8届。在这个项目、技术、资本、人才集聚的平台上,许多新技术、新发明找到了“婆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几年来,集美区通过此交易会对接了316个项目,项目中电子信息、光电子、新型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占了三分之一,凸显了我区的产业导向。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创新产品越来越贴近民生。集美台企东龙(厦门)陶瓷有限公司推出的纳米光解媒钛纤板是一种非常神奇的装饰板材,它只有4毫米的厚度,每平方米的重7.5千克,只有普通磁砖的四分之一重,不仅超大超薄超轻,而且可任意切割使用,防火防燃耐热,具有杀菌、除臭、防污、自洁作用,可以广泛应用于摩天大楼内外空间,机场、隧道、地铁、车站等公共艺术景观,酒店大厦、实验室、医院等特殊空间,厨房、浴室及室内空间。
  在第九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首届创意产业主题展成为最抢眼的展区之一。18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来自集美文教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带来了“躺式概念车”吸引了许多人的眼球。这辆蓝色的车子,坐椅几乎是平放着的。据介绍,这辆躺着开的概念车采用新颖的手动摇杆控制转向,驾驶者采用斜躺姿势驾驶,车身还带有抗离心力数控摇摆仓,并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来观察路况,其视野“就好像在电脑游戏里开赛车一样。”这个显示器还有着类似于黑匣子的作用,车辆万一失事,可以通过它了解事故的原因。这款概念车重量只有700千克,最高车速可达36千米/小时,采用环保的电力作为能源,未来可能应用于旅游景区。
  作为一个通过对接推动项目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平台,“6·18”同样为高校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既促进了成果对接和科技交流,也成为高校集中展示科研能力、项目成果及文化创意的重要平台。这次来自集美区的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都精心组织了一批科研成果亮相教育部成果展厅、时尚创意展区、共青团中央成果馆等多个展区,吸引了众多嘉宾和参观者驻足。集美大学为此征集了150个科研成果参展项目,编印了《集美大学科技成果与理工科类学院介绍》及《集美大学科研成果目录》等宣传材料。交易会上,严正凛教授承担的“鲍健康养殖新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项目与宁德市浩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常建波教授承担的“垦区大围垦半滑舌鳎健康养殖”项目与莆田市后海围垦管理局、翁武银博士承担的“利用鱼类下脚料生产可食性胶原蛋白膜”项目与厦门美拉德食品配料有限公司签定了合作协议,签约项目总投资经费达4000多万元。厦门理工学院在本届“6·18”上也成功签约两个项目,分别是与厦门华锂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约“四轮电动场地车的设计”项目,签约金额达1500万元;与厦门星鲨制药有限公司签约“鱼肝油胶丸产品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项目。
  走进“6·18”的另一道亮丽风景则是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省政府共同举行的“绿博会”。今年以“推进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为主题的第五届“绿博会”,首次展示“十一五”成就和“十二五”规划,突出体现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新理念及福建特色项目。在“绿博会”厦门展区,集美新城则作为低碳城市规划惊艳亮相。
  去年,住建部确定厦门为全国首个低碳示范城市,集美新城西亭中心区被选定为厦门最具备条件的首个低碳示范区。在集美新城的规划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原有生态体系的保护,尽可能保留湾区、水体和山体等自然资源,并在中心区建构较多的生态廊道,与大的生态系统相联系,体现山、水、城相互交融的特色。交通方面则倡导低碳的公共交通,构建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使新城成为绿色交通的发展典范。在基础设施的规划上,采用发达的轨道交通、先进的清洁能源照明、统一的地下管网管沟等高标准的绿色低碳设计。在地下空间利用上,设计使地下空间直接跟外界通风,减少空调使用;注重水资源节约,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市政综合管沟,实现集约管理。西亭核心区的“低碳”示范还包括建筑物节能、城区能源中心、垃圾回收等。今后的集美新城将成为厦门人“低碳”生活的一个示范。(陈季玉)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