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回忆我的父亲-----新四军《拂晓报》老记者单斐

时间:2011-06-06 08:38 阅读人数:

  这是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与《拂晓报》全体新闻战士的合影照片,陈旧泛黄却依然清晰的照片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彭将军培育新闻战士成长的动人故事。
  “这是我们的彭雪枫师长,这是报社的‘樱桃小楷’陈阵,这是‘标准仿宋’庄方……”爸爸生前经常不厌其烦地为我介绍着照片中的人物和故事,使我对当年的新四军《拂晓报》,在不断了解之中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总喜欢以“拂晓一兵”自称的爸爸单斐1938年7月7日(抗战一周年)在河南省确山县红军根据地竹沟镇加入第六游击支队。入伍后就在彭雪枫司令员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创办游击支队、新四军第四师和淮北边区抗日根据地《拂晓报》,1943年任铝印版《拂晓报》部队版主编。作为《拂晓报》创办的三元老之一,爸爸在《走向拂晓》一书的回忆中,对当年《拂晓报》的创刊和自己在彭雪枫教悔下的锻炼成长记忆犹新:
  1938年9月29日,在新四军四师的前身---游击支队向豫东,皖北敌后挺进的竹沟镇,诞生了《拂晓报》。党报委员会主任彭雪枫司令员为油印报起名《拂晓报》,并为创刊号亲笔撰写刊头。他在《发刊词》中充满激情地说:“‘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就要来到的意思……”9月29日,报社总编辑阿乐、编辑易和以及爸爸单斐,加上兼任社长的支队宣传科长王子光(他们被人誉为“创办《拂晓报》的三个半人”)凭着两块锈钢板、两支秃铁笔、半筒劣质蜡纸,一盒劣质油墨、一架破旧而难以使用的油墨以及一卷粗毛边纸起家,他们忙了一天加大半夜,印出了不满四十份的《拂晓报》创刊号,于30日早晨出现在东寨门外军事训练场整装待发的出征健儿、首长和欢送人群手中时,竟是一张张散发着豆油香味的、粗麻纸印成的油渍斑斑点点、多处标题与花边破裂的油印报纸!彭司令员和张震参谋长不但没有批评,反而对着羞愧不安的他们鼓励有加地说:“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啊,蜡纸破了再来嘛!”当天部队行军70华里宿营时,两位首长来到报社,与他们促膝谈心。彭雪枫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不懂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懂!”“革命精神能创造现在和美好的未来!”就在当晚,三个新闻战士在新驻地的豆油灯下,重新刻印蜡纸。终于在拂晓时分,赶出了短缺的《拂晓报》创刊号。
  1939年9月,部队转战淮上胜利后,主力和地方武装在一年战斗中发展壮大到12000多人,根据地在不断扩大。而用白报纸两面油印的《拂晓报》,已能印刷到1500多份了;每期16000多字的4开小型版面的油印《拂晓报》,图文并茂,有时还三色套版。同年12月,在《拂晓报》百期生日4大开16版的特大号纪念专刊上,刊登了毛主席从延安写来表扬《拂晓报》“办得好”的信和“坚持游击战争”的亲笔题词。远在重庆的周恩来把《拂晓报》送赠外国友人,让她走出国门,展示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风貌。后来《拂晓报》传到了纽约、莫斯科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城市,还在巴黎参加过展览。
  1940年秋,彭雪枫率领的游击支队出征两周年之际,正值国民党反共高潮时期。淮北各级党组织和抗日政府领导豫皖苏人民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群众团体。那时的《拂晓报》也随着队伍的壮大而“兵多将广”,由原来的三个半人增加到十几号人,多数为文化和新闻业务素质较好者。《拂晓报》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动人故事,痛击了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恶行径。在《拂晓报》为出征两周年出纪念特刊之际,彭雪枫(前排左三)在淮北李园与报社全体新闻战士一起合影留念。(前排右一为爸爸单斐)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伴随着爸爸南下到福州军区,在文革冲击中,丢失了很多照片,但这张合影在爸爸的精心珍藏下保留至今。
  从1938年《拂晓报》的创刊到1944年9月彭雪枫师长在八里庄战斗中牺牲,爸爸一直在彭师长的身边学习、战斗了六年。六年来,彭师长与他们这些理论、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都缺乏的年轻的新闻兵真诚相处,委以重任。既放手支持他们的工作,又不放松对他们的批评帮助,使之锻炼成长。《拂晓报》创刊以来,每一期报纸印出的第一张,爸爸都要为彭师长送去一份报的大样,彭师长总是用红蓝铅笔在报纸版面上圈圈点点打记号,做眉批,肯定成绩,记下优缺点,有时发现有重大原则性错误的文章、标题、提法,马上派秘书、警卫员把批过的报纸送到报社,按照他的意见修改刻印再发,之后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有的问题则通过谈心解决。无论是在艰苦进军的路上,或是在硝烟弹雨的战场,他都争分夺秒亲自为报社撰写社论、重要新闻、评论员文章。在《拂晓报》技术革命“会战”中,彭雪枫躬亲指导,多次来到报社的茅屋,共同切磋油印报技术的改革。两个月后,《拂晓报》的印数已从1500份达到2500份,进而达到3200份直至4000份的高峰。六年中,彭雪枫师长以他满腔热忱的言教身传,给新闻战士以无穷的榜样力量。爸爸于耳濡目染和斗争的锤炼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优秀新闻战士。
  在爸爸的众多故事中,彭师长鼓励新闻战士“向知识冲锋陷阵”,指点爸爸读书“苦方子”,树立革命人生观之美谈颇令我感动。彭师长把300册藏书的小小图书馆对《拂晓报》同志优先开放,《士敏土》是师长借给爸爸读的第一本苏联名著,他提示爸爸要从中体会苏联革命中党和工人阶级团结、教育敌营垒中知识分子的政策问题,并要求读后向他“谈谈体会”。之后,彭师长又捎去一本《静静的顿河》第一部,书中有将军用红铅笔书写的眉批,间或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一些事件写下的简短评述,使借读者易于理解书中要义,吸取书中养料。打这以后,不是爸爸挟着读完的书去师长的小书屋或卧室汇报求教,便是师长派人送书上门,使爸爸能较有成效地读完四卷《静静的顿河》、全部《安娜·卡列尼娜》、《复仇》、《战争与和平》以及理论上的中外经典著作,并在师长一次次的细微生动的分析中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及理论、文化和写作水平,坚定了革命人生观。
  在敌人后方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彭雪枫领导《拂晓报》及其新闻兵经历了艰难险阻,从油印报到铅印版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办成为一张形式精美、内容丰富的有影响、有战斗威力的党报,而“拂晓”的革命精神和传统作风,也成了爸爸一生奋发有为,创造工作业绩的精神支柱。爸爸的“拂晓情结”,从后来的华中军区建军报社、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新华支社、麓水报社延伸到福建军区的《解放前线》报社;1949年他奉命于解放厦门的炮火中创办《厦门日报》,尔后又担任福建体育学院(今集美大学体院)院长一职,直至离休后担任厦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刊《东南风云》的编委工作和撰写回忆录。爸爸去世前,在病床上还眼含泪水、充满深情地捧着这张照片久久凝视,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对首长和战友的思念。(单晓樱  作者系集美大学退休教师)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