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耕耘在侨乡沃土上

时间:2011-05-30 16:45 阅读人数:

        ——小记集美区报道组主任记者、摄影家王文津
  一个小单位,小得连科级都没有的单位,却办起了一张CN刊号的彩色对开大报,大得连海外乡亲、校友、侨领都认识它。她就是集美区新闻报道组和报道组所主办的彩色对开周报《集美报》。
  集美报只有八、九个人,而每周却要上50条左右的本地新闻。没有专职后勤干部,更没有专职校对人员,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面对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的矛盾,作为报道组这个小小“生产队”的队长,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王文津,身先士卒,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把《集美报》办到海外乡亲的心坎上,成为福建省重要外宣阵地,集美区报道组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厦门市外宣工作先进单位,福建省优秀报道组,王文津本人也先后多次被评为全省优秀通讯员、集美区优秀拔尖人才。
  老骥伏枥
  王文津在新闻战线辛勤耕耘至今已43年,作为高级职称“主任记者”,他有着丰富的新闻采编工作经验。按时间,他已是快到退休年龄,然而他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在新闻与摄影工作岗位上。2010年5月,海峡两岸龙舟赛在集美举行,老王意识到,这不仅仅只是个赛事,更是一个对外宣传集美的好时机,他抓住这一时机,事先策划好这次大的外宣行动,把报道组八九个人分成5个采访组,分别采访来自台北、金门、香港以及集美友好城区台北内湖区区长张金镇等。分别以台胞、海外乡亲看赛事为主线展开龙舟赛报道,当日他还带着2架照相机到第一线,与来自各地的青年记者一起抢新闻。他拍摄的《台风·雄风》《巾帼不让须眉》、《海上捉鸭侨乡风情》不但在《集美报》上采用,还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以及央视二套《早晨读报》节目采用。当日重点报道两岸龙舟赛的《集美报》加班赶印出来后,很快送到在集美各大宾馆下榻的台北、金门、香港等龙舟队手上,台胞们读到看到图文并茂的龙舟赛新闻和照片都十分高兴,纷纷把当日的《集美报》作为珍藏带回台湾给家人共享。
  传帮带培养新人
  王文津常说,一个人要有志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单位要有名气。而一个单位的“三气”,并非一日之功,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而是要靠日积月累打造而成。因此,他努力从传帮带入手,培养新人。
  2010年,他利用中国记者节到来之机,带领报道组和报社全体人员走连城、进龙岩、上宁化进行一次“红土地老区行”采访交流活动,让青年记者感受老区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回来之后,每个记者采编人员联系实际谈体会、谈感想,从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此之前,他还三次带领青年记者“易地采访”交流学习,通过耳闻目染,润物细无声,不断树立起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今年4月,厦深高速铁路建设因为集美段有一个拆迁户不肯拆迁而受阻,有关部门在当地召开一个座谈会,上级宣传部门要求集美报“唱主角”。因为征地拆迁涉及政策面大,如何搞好这次宣传报道,大家心里都没底,搞不好就会捅娄子。有人想打退堂鼓,然而王文津却挺身而出,将报社青年业务骨干带到第一线采访,言传身教,既宣传政策,又不拿“棍子”打人,有理又有节。他从寻找近年来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勇于拆迁的典型入手,帮助青年记者寻找“新闻眼”与“切入点”,策划出一个《征地拆迁促发展》的特别报道,既宣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与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又宣传近年来集美区包括台商农场在内的支持国家重点建设的典型,避免了拿“棍子”打人,板起面孔“训人”的做法,起到了良好的外宣效果,受到上级宣传部门、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使青年记者在“实战”中得到一次锻炼与提高。
  近年来,王文津针对重大题材,先后多次策划出10多次重大报道,言传身教让青年记者在“实战”中成长,他认为,搞好“传帮带”仍然是今天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陈季玉 王德胜)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