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集美“绿洲”

时间:2011-02-28 09:34 阅读人数:

        ——集美区民生事业发展纪实
  荒漠中的绿洲象征着希望。集美“绿洲”,就是给弱势群体带来希望,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绿洲”。
  在全面加速城市化进程中,集美区通过社会救助“绿洲计划”让老百姓共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成果。正如区委书记黄锦坤和区长倪超所表示的那样,经济发展,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从2009年开始,集美区出台的“绿洲计划”先后涵盖70多项救助政策措施,涉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就业、医疗、教育、康复等方面,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之所以称为“绿洲计划”,就是当人们陷于困境时,政府能够及时伸出救助之手,让他们如同在荒漠中看到“绿洲”一样,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老无忧”贷款参保 老人有了退休金
  2011年伊始,正好满100岁的后垵村老人陈勤菜,拿到了新年第一笔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快过年了,这笔钱她准备拿来添置新年衣裳。陈勤菜是2009年12月申请养老保险贷款的,参保后,她每月享有750多元的养老金,扣除500多元用于还贷,每月可支取200元作为生活贴补,领养老金已经一年整的陈勤菜高兴地对记者说“做梦也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好的政策,真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和陈勤菜一样,现在集美区几乎所有符合条件的失地老人,都办理了这款被喻为“老无忧”的养老保险。
  为解决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集美区率全省之先,推出这种由个人向银行贷款,区财政拨专款作担保,参保人以养老金还贷的新型社保贷款,目前,全区已有8100多名失地农民受益。
  其实,早在2005年,集美区就率先实行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助从1万元提高到参保总金额的26.7%,即每个参保对象补助可达15307元,女性年满55周岁、男性年满60周岁后,就可以按月领取750多元至800多元数额不等的养老金,较好地保障了参保群众的老年生活。就政策本身所提供社保待遇的水平而言,政府惠民力度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属于相对较高的。然而,政府的这一惠民政策,对一些困难老人却像是“天上的馅饼”,看得到摸不着。恰恰是这部分最迫切需要保障的困难群体,因为无力缴费而难以跨进“门槛”,实际上还是走不出“老无所养”的困境。尽管经基层工作人员多方发动,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实际参保率仍不理想,截止到2009年底,全区仅有10061人参保,6895人开始按规定享受退养待遇。以后溪镇后垵村为例,到2009年11月份,该村可以享受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共有252人,实际参保的只有90人,仅占35.7%,还有162人未参保。其中,相当一部分困难老人一时拿不出数万元资金缴交养老保险,有的老人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定能领几年养老金,担心参保不划算。
  为了让被征地农民安心养老,2009年年底,后溪镇政府以后垵村为试点,推行由个人向银行贷款,镇财政拨专款作担保,参保人以养老金还款的新型贷款模式。参保人员每月将能获得751元的退休金,而且随着每年社会平均工资的调整提高,保险金也会逐年增加。这项政策一出,很快受到村民的“热捧”。随后,区政府决定扩大受益面,进一步补充完善后垵村试点方案,制定《集美区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贷款参保方案》,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区推广。根据政策,辖区内凡男年满60周岁以上、女年满55周岁以上,符合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被征地人员,均可获得贷款、担保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10年,区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达1.13亿元,新增参保人数8100多人,基本实现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
  实现全民医保 不断提升医疗水平
  2010年底,位于北部工业区的台资企业士林电机的员工小邱,领到了2万元重病和住院补助。小邱患有尿毒症,在2010年初接受了换肾手术,花费了近20万元的手术费,这笔钱对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来说,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幸运的是,小邱在2年前就办理了“50元保一年”的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会主席得知他要做换肾手术,就赶紧帮助他办理了重病和住院补助,领到2万元,缓解了燃眉之急。
  集美区针对辖区企业多,职工多的特点,在厦门市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活动的基础上,实施非公企业职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重病救助办法。由区财政、非公企业或者其员工个人各出资25元,区工会向市总工会职工帮扶中心办理医疗互助参保。政策实施以来共为130多名企业职工实施救助,救助金额近30万元。对本区户籍群众,集美区实施大病救助制度,区、镇街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卫生部门确定定点收治医院,医院对救助对象给予床位费、护理费减免50%的优惠,大型设备检查费,手术费给予减免20%的优惠。对于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革命“五老”人员及其遗孀、低收入困难户中的精神病人住院治疗费个人缴交部分,一年最多可补助到2万元;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则给予全额报销医疗费用。政策实施以来,共救助532人次,救助金额100多万元,缓解了因大病给群众家庭带来的负担。
  多年来,集美区通过医疗资源整合,使全区辖内卫生资源得到了优化,医院科室设置更加齐全,卫生医疗设施更加先进,卫生技术人员实力更加雄厚,诊疗环境更加优越,各种危、急、重及疑难病症的诊断及抢救能够就地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救治,形成了市、区、街、镇、村居较为完善的四级医疗卫生网络。厦门第二医院、厦门第一医院杏林分院、市120急救中心、市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等重要医疗机构落户于集美,全区综合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岛内优质医疗资源与岛外医疗机构共享。与此同时,集美区还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医疗建设投入,增加社区及卫生院基建项目支出。灌口医院由市第一医院托管,后溪卫生院得到扩建,4个街道都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卫生服务站,集美区公共卫生大楼也将开工投建。目前,集美区公共卫生机构医疗设施完善,城乡医疗水平同步提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免费向全区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良好的医疗资源配套设施,为城市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千方百计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创业
  农历新年刚过,杏林街道曾营社区今年45岁的陈阿姨就来到附近的一家茶叶店里上班了,虽然只是帮忙挑茶叶的“钟点工”,但是每个月有固定的收入,既能养活自己,又可以缴交医保、社保,享受到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满年限退休后还可以拿到退休金。为陈阿姨以后养老免去了后顾之忧。目前,仅曾营社区就有近80名这种“4050”人员办理了灵活就业补贴,还有200多名失业满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享受了“就业困难认定”补贴。
  “灵活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认定补贴”都是集美区近年来新出台的就业援助政策。该政策规定,对辖区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8类人员,实行就业援助,主要包括男50岁以上、女40岁以上的居民、持《残疾人证》的居民、低保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居民;已参加失业保险并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退养渔民和被征地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在劳动保障工作站申请登记、确认并经审批后,即可享受相关再就业政策。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六个月以上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政府将给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集美区委、区政府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扶持就业创业,2009年以来集美区全面落实企业招收本地农民工保险补差,鼓励企业招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多渠道、多形式扩大就业,使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企业每招用一名本区户籍居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区财政给予企业每年每人2000多元的社保补差,全年可减轻企业负担600多万元。此外,企业每招用一名本区居民还可获得最高600元的奖励。
  去年以来,集美区还实施青年“同发展共兴业”创业就业工程,本地生源毕业生就业可享受长达3年的社保补助,自主创业一次性奖励6000元,成功创业并带动其他毕业生就业一次性奖励最高2万元;协调信用社等金融机构2009年度给予辖区创业毕业生1000万元贷款总额,贷款利息由区财政承担。同时,为鼓励困难群众尽早就业脱贫,还出台政策明确低保对象就业后,原享受的低保补助最长可继续保留一年。
  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均等教育
  龙岩的蓝先生来集美务工已经整整十年了,刚来集美时,他把小孩留在老家,每个月都往家里寄钱供小孩读书。2005年,他把小孩从老家接了出来,现在就读于公办的侨英中心小学,并且办理了义务教育减免卡。他算了一笔帐,以前他每个月要往家里寄100块钱的生活费给小孩,现在小孩读书每个月只要60块的早餐费和一些零花钱,没有增加一点负担,就让小孩在自己身边享受到和城市孩子一样优良的教育环境,这让他非常开心。随着集美经济快速发展,来厦务工的外来员工人数正在逐年剧增,一大批外来员工的子弟也跟随着父母来到了厦门。2010年,集美区中小学校共招收一年级学生5837人,其中本区户籍学生1746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4082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新生总数的70%。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集美区对来集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全部免费,并积极开展公办校扩容,通过增加学位、扩建校舍等方式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时还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管理纳入全区教育统一管理范围,在每年区级以上“三好学生”等评选奖励中划出专项名额,激发农民工子女学习热情。2010年,集美区教育支出达5亿元,总数超过区级财力的四分之一。主要用于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校园保安、教育设施设备和校安工程等方面,全区教育硬件和软件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教育资源布局不断优化,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持续推进。
  此外,集美区还出台侧重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政策——《集美区困难家庭教育救助试行办法》,将困难户分为低保户、低收入户两类,就读学历层次分为高中、中专、专科、本科四个层面。每学年救助额度为低保户家庭的学生从2000元到5000元,低收入户家庭的学生从1500元到4000元不等。住杏林街道曾营社区的曾兆驹,今年69岁,是厦门纺织厂退休老工人,一家5口单靠他每月1655元的微薄退休金生活,3个养子分别就读于新疆师大、福州大学和泉州经贸学院,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由于该户人均收入超过250元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不能享受低保户各项待遇。以往,他都要靠亲友接济和慈善机构捐助,才能勉强供孩子上学,孩子们的月生活费仅300多元。《集美区困难家庭教育救助试行办法》出台之后,他那就读大学本科、专科的3个孩子,以低收入户分别得到了政府每学年2500元和2000元的教育救助。老曾久锁的愁眉舒展开了,再也不用为孩子们的上学担忧了。
  公共财政优先保民生 “十二五”还将再翻番
  转眼又是一年春。去年,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县(市、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康复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字头”荣誉称号花落集美,这不仅表明民生建设的“集美经验”受到了更大层面的关注和肯定,也对“十二五”时期集美区的民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政府花在教育、医疗卫生、文体、社会保障与就业、民政等民生与社会事业上的财政投入年年增加,从2005年的2.9亿元增至2010年的7.5亿元,真正做到了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去年,集美区的经济发展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区各项经济指标均呈现大幅度增长: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285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从13.02亿元增至40.64亿元,年均递增25.6%;区级财政收入从4.18亿元增至15.15亿元,年均递增29.4%。财力的增强,为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公共财政资金重点还将继续向民生倾斜,“十二五”期间,集美区在民生工程投入预计将比“十一五”翻一番。
  ▲ 2010年,全国政协和全国老龄办在集美考察老龄工作,充分肯定集美实施的“绿洲计划”。(王文津/摄)
  ▲ 2010年,集美区农信社、担保公司和街镇配合,全面推广“老无忧”贷款养老保险,扩大了社保覆盖面。图为后安村百岁老人陈勤菜喜领退养金。(王文津/摄)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