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传递大爱唱响希望

时间:2009-12-14 16:20 阅读人数:

     ——访央视公益歌曲创作者《集美报之歌》作曲者江平
    “你像一朵报春的小花,在浔江之滨迎风绽放……”12月9日,一段婉转悠扬的旋律、一阵美妙动人的歌声在《集美报》报社久久回荡着。厦门知名音乐人、中央电视台热播歌曲《为何如此牵挂》的作曲家江平为《集美报之歌》谱曲。
  出生于1966年的江平,艺名刘浪,世界公益志工,同心慈善会理事,至今其所创公益心灵歌曲达300多首。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及好友汤水源、张金挺第一时间在厦门创作了赈灾歌曲《为何如此牵挂》,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数十天。而后继续创作另外两首赈灾歌曲,分别是《温暖的关怀》和《每个人都是我的亲人》,组成《大爱三部曲》,在全国被广泛传唱。
         一个王洛宾式的流浪歌手
     音乐来自劳动人民,源于生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的创作和传唱,才能更贴切的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这是江平对自己创作的音乐的感悟,也是他一生执着的音乐追求。为了挖掘音乐的真谛,寻找创作的灵感,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十几年来,常常独自游走于祖国各地,专心寻找着生活底层的真实。背着吉他,在草原、戈壁和荒原上孤独地行走,头上是蓝蓝的天,脚下是空阔的地,江平就这样顶天立地融入大自然里。他深入深山、农舍等,一些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或立于田间路边,对着农妇、行人低吟浅唱;或融入村民生活,与当地人载歌载舞,打成一片。江平每到一处,总要生活一个月以上,与当地人共同劳作,一起生活,休闲娱乐之时同唱当地民俗歌曲。从中,他搜集了各个民族、区域的艺术元素,结合自己的感触,创作出自己风格的歌曲,带给当地的百姓。他也会讲诉沿途各种民间音乐,讲述着自己的音乐追求。音乐,跨越了民族的疆界,跨越了风俗礼制,在江平那里,汇成了一段段共同的旋律,在祖国各地传唱。没有灯光绚烂的舞台,没有高声呐喊的歌迷,但在街头、田舍、校园,祖国的各个角落,他展示着别样的音乐理念和音乐形态。走过全国一百多个地区,江平最喜欢的是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远离商业运作,远离都市尘嚣,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他的歌声与快乐。仿若肩负着某种使命的传教士,只为那纯净的蓝天,那纯朴的人民,做一个流浪的歌手,做一个王洛宾式的音乐人。
        一个用音乐抚慰受伤心灵的慈善义工
  公益演出的舞台上,大家都会看到,江平常常一个人演奏五、六种乐器,甩着长发,专注地弹唱,激情地演出,在他营造的音乐氛围内,所有人都被感染,随着他的音乐鼓动着,欢唱着。现在,江平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慈善事业上。他拒绝商业演出,只要是公益活动,他二话不说,立刻投身其中。环保工作、捐赠募款、慈善义工,江平尽自己所能做慈善工作。但是,他发现“一个人的慈善”力量太过单薄,这需要一个团队,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他加入了同心慈善会,创作大量的公益歌曲,用音乐来抚慰受伤的心灵。他的音乐,旋律优美舒展,通俗易记,往往只要听一、两遍,大家就能跟着唱出来。
  今年夏天,江平就随着一支援藏医疗队到西藏。落后的医疗条件,痛苦呻吟的患者,使得周边的气氛沉重无比。这时,江平的歌声缓缓响起,他的音符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轻柔地抚过大家的心灵,渐渐,愁苦的面容开始舒缓,沉闷的空气变得轻快,仿佛有某种力量,牵引着大家跟着、和着,忘记了所有伤痛,众人的歌声久久回荡在空旷的草原上。正如他所说的,音乐是一种很好的爱的传递,也是最快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任何爱美的心灵都可以感知到音乐的温暖和光亮。
        一个传播嘉庚精神的音乐团队
  8年前,偶然的机会,江平认识了中华文化网的创始人汤水源和集美嘉庚文化的激情讲解员林忠阳。“用一生的毅力实现人生的忠诚”,林忠阳的这句话深深震撼着江平,从此,也将他们三人紧紧绑在一起。这是他们对诚毅的诠释,对嘉庚精神的概括,也是他们毕生的追求。几年来,他们三个人时常走进校园、走进企业,乃至内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内外,传播嘉庚精神,传播集美文化。汤水源组织策划,林忠阳进行讲解,江平创作歌唱,三个人默契的配合,融为一体,打造出一支传播嘉庚精神的音乐团体。
  陈嘉庚的生平、陈嘉庚的精神已经深深印入江平的脑海,植入江平的血液里。在他眼中,嘉庚精神是属于世界的,同样,集美这个小小的区域,在海内外却是很有名气的,它也是属于世界的。“对于传播嘉庚精神、宣扬集美文化的《集美报》,我非常尊重。一直希望能够为《集美报》写首曲子。”当看到海外乡亲叶荣振写的《集美报之歌》后,江平被里面的优美文字所吸引,他以最快的速度为《集美报之歌》谱出乐曲。(集美报 林小芬)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