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浮生六记》观后

时间:2009-12-06 10:13 阅读人数:

  《浮生六记》最早是在1808年成稿,1877年印行,迄今有122种版本传世,说明它是极受人喜爱的。作品借助沈复对前妻芸娘的“痴”以及歌妓喜儿有感于沈复与芸娘之间的“痴”而“痴”上了沈复,试图说明一个道理,人间情感只有超越世俗功利到了“痴”的份上,俗世一切都不为人牵绊了,人也就真正获得了自由。那样的境界就是作品主人公要前往的“海外仙山”的境界。海外仙山就是“情到痴时”的一个象征,是世人渴望的一个情感的“终极”状态。沈复、芸娘和喜儿的情感陷入了“痴”,他们就离这个终极不远了。而只有过于追求世俗利益的人,与这“痴”无干系。故事中沈复的两个伴当王二和俞六,只是想从沈复那里捞取钱财并获得前往仙山的机会,不惜使手段雇佣喜儿来诱使沈三白将“浮生四记 ”续成“六记”以便实现其阴谋。然而结果是,痴情的人儿奔向了仙山,工于心计的什么也没捞着。
  这是一个假戏真做,戏中有戏的故事。出场角色只有四人,剧情相对简单,适合小剧场演出。这戏要吸引人首先得在表演、唱腔、道具和伴奏上下功夫。演员的唱功和扮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它面对的观众多数是现代年轻人,也有的是像我这样有一点戏曲观赏基础,但因长期不接触徒生了许多陌生感的观众。加上传统程式化的唱腔、扮相、化妆,一句话非要用十句话的长度来唱,节奏显然是慢了点儿。多数现代观众失去观戏的兴致不是没有时代原因的。的确,时值今日,想说爱戏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古老的京剧再是国粹,如果没了80后、90后化身为它的铁杆观众,它也将成为文化烟云;如果京剧老套演来不求变,那么它只有死路一条。从内心里讲,我们并不希望京戏失去观众。因为京戏实在太美妙了。它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艺术元素:湖北话的念白(京白),抒情诗一样的歌词,多种梆子戏的唱腔,画一样的服饰和面部化妆,反映每一个细微情感的肢体动作……。中国的文化如果连京戏都丢了,生活在这个国家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今天值得赞美的,有守护京剧的人士,当然也应该有铁杆的戏迷。最后的戏迷,也一样是文化英雄。
  今日所见的京戏《浮生六记》的搬演是令人兴奋的。艺人为京戏在青年观众中形成足够的影响力着实费了很多心思。譬如,唱腔更优美,表演更到位,道具更现代;学习小品,搞成小剧场;夹杂年轻人的时尚用语也使“老树”开出“新花”。这种创造在很多现代版的戏剧演出中常常能够看到。例如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就是一个成功的实验。其实,一个由农业社会传延到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的艺术形式,必然该有新的生长点,甚至可以向现代其他受欢迎的艺术形式“借东风”。因为观众群及其审美口味和审美习惯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在《浮生六记》中,我们注意到:作品中很多出彩的幽默部分或者说娱乐部分,肯定来自相声或者小品。观众来听戏,目的之一是寻求快乐。快乐是艺术在现代生活中存在的重要根基。因为快乐是解除现代生活压力的一味良药。
  《浮生六记》仍然是个理想主义话题的剧作。沈复和喜儿这对有情人共同踏上海上仙山之路并终成眷属。看到这里,我和所有观众都拍起了巴掌。道理很简单: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梦想,戏剧帮助人实现。戏剧可以“展示”人类精神和心愿的达成。所以厨川白村就认为,文学或者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白日梦达成的过程。就像今晚,一个剧组为我们大家圆了一场梦。所以,我要说:有戏看的日子真好!因为有戏看就是有美梦可做!(夏敏  作者为集美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