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丰富多彩的集美街镇群众文化

时间:2009-07-01 08:47 阅读人数:

  杏林街道:四个中心齐头并进

  杏林街道以街道文体中心、文化广场、高浦、内林等四个文化中心为基础,齐头并进推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多年来,杏林街道充分利用文化活动的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组织开展科普、保健、心理辅导、法律、思想政治等讲座进社区50多场次,在社区组建了腰鼓队、秧歌队、门球队、乒乓球队、篮球队、歌仔戏队等文体队伍26支,516人。开展门球队、乒乓球赛、秧歌腰鼓表演赛等,文化活动中心聘请专人管理,每天定期向社区居民免费开放,为了方便学生和外来员工,图书馆、网吧等全年节假日正常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42小时。3年来受益群众人数大约4万余人次。

  杏林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位于文康路289号三楼,中心总面积为550平方米, 2008年1月投入使用。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馆(即市图书馆杏林分馆,图书和刊物存量10000余册,报纸14种)、阅览室、绿色网吧、棋牌室、综合健身室等。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还开辟室外健身路径1个,篮球场1个,面积为1246平方米。

  杏林文化中心广场正式启用于2008年8月,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与宁宝社区,金海湾,高浦社区及杏林商业集中区相连接。去年来先后举办为期两个月的“联通杯”广场歌手赛,国庆晚会等文化活动。每场的文化活动观众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目前,杏林文化广场聘请专人管理,每周在广场开展两场(星期三、五)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包括卡拉OK、教跳集体舞、交际舞、社区文体展示和广场露天舞会。广场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居民群众和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来到广场,跳舞、唱歌,自娱自乐。露天舞会的舞池更是场场爆满。

  高浦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创办于2001年1月,总投资50余万元,室内面积为900多平方米,露天活动场所800多平方米,文化中心图书馆现有藏书1万册,另有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动室、综合健身室,社区有篮球场10个,老人活动中心有1个,室外健身路径1条。文化活动中心聘请专人管理,实行全年开放,每周开放时间达40多小时,社区老人气排球、腰鼓、篮球活动也踊跃开展。

  创办于2006年内林社区文化中心,街道与社区共投资56万多元,该中心位于社区中心地带,前有篮球场,后有农贸市场,西有健身路径,十分方便社区居民活动。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375平方米,设有: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动室、综合健身室。“农家书屋”藏书6500多册,有文学、保健、法律、应用技术等,是社区居民,成为外来员工充电的好去处;由于全天候免费开放,一到傍晚,便“门庭若市”;这里还常年开设秧歌、腰鼓、健身操、太极拳等,周边不少中年妇女也每天一早来到这里“莺歌燕舞”,目前社区已拥有各类文体队伍7支,每逢重大节日,文化活动中心自编自演,台上台下其乐融融。(杏林街道/供稿 郑蓉/整理)

  侨英街道:企业文化红红火火

  侨英街道位于集美北部工业区,辖内有台外资企业300多家。多年来,侨英街道针对企业多、外来员工多的特点,以北区文化广场为中心,把企业文化开展得红红火火。

  侨英街道北区文化广场创办于2006年,区、街前后投入经费约25万元,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独立的电源和完善的音响系统。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各级各部门组织的专场演出100余场,并坚持每周一、三、五放电影,二、四、六举办舞会,较好地满足了外来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北区文化广场现配备一名兼职管理人员,并建立了一支广场活动志愿者队伍。广场文化活动经费除了由区、街下拨外,还依托周边商家的赞助,形成了政府搭台、群众自发参与、财政少投入、社会齐支持的良好局面,广受社会各界好评。

  叶厝社区文化活动室位于叶厝社区综合楼的五楼,投入资金约15万元,现有健身房、集美图书馆侨英分馆、绿色网吧各一间,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其中图书分馆有两名专专职管理员,工资由街道支付;健身房、绿色网吧各有一名专职管理员,工资由社区支付。自成立以来,活动室能按时对外来员工及社区居民开放,为外来员工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休闲的场所。因为文化活动室位置较偏僻及社区集资入股项目发展需要,为更好地发挥文化活动室的作用,街道拟将图书馆和健身房搬至乐海社区,将绿色网吧搬至附近的小学,现正在做相关准备。

  兑山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由社区自行建设,总面积约400平方米,紧邻社区居委会,方便于群众活动。目前,广场有区宣传部配备的音响一套,由居委会派人专门管理,不定时组织群众活动,基本能满足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街道将在利用北区文化活动广场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兑山社区文化活动广场的作用。(侨英街道/供稿 郑蓉/整理)

  集美街道:大力推进学村文化

  集美街道是集美区行政中心所在地和集美大学的所在地,学村文化底蕴丰富。多年来,集美街道对外宣传工作中,弘扬嘉庚精神,大力推进学村文化,建立四支队伍。

  一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队伍。街道投资建设社区文化中心,市政府拨款100万元用于文体设施的购置,设有舞蹈厅、健身房、钢琴房、古筝房、手工坊、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等设施,由银亭社区居委会指派专人管理。

  二是建设敬贤公园老少歌友会。敬贤公园老少歌友会活动场地在集美敬贤公园内,从敬贤公园歌友会成立至今,区街两级投入资金共计5万元左右,每天晚上8:00-9:30分活动,一般每天有400人左右参加活动,设有专职义务管理人员7名,以其自行管理为主。

  三是组建夕阳红歌咏队。该队活动场地在集美区老年活动中心内,从歌咏队成立至今,区街两级投入资金共计3万元左右,每周活动三天,该队有成员三十多名,设有专职义务管理人员7名,以其自行管理为主。

  四是恢复集美芗剧社。集美(浔美)芗剧社活动场地在集美大社祖厝管理房,街道共计投入资金10万元,主要活动场所在大社祖厝戏台、嘉庚公园等,不定时培训和活动,有成员三十余名,该社主要按社团自行管理活动。活跃在集美鳌园嘉庚公园旅游沿线,受到中外游客欢迎。(集美街道/供稿 郑蓉/整理)

  杏滨街道:广场文化蓬勃开展

  杏滨街道注重发挥广场文化的带动作用,几年来的广场文化带动周边社区文化,使之成为宣传文化重要阵地。杏滨文化广场地处西滨社区,位于光明路北侧、来明工业有限公司西侧,建于2008年,总投入约90万元,于2008年7月2日正式投入使用。该广场系街道第一个文化广场,由西滨社区旧运动场改造,其功能定位为基层群众性文体活动场所,以群众性广场文化为基调,改善街道城乡结合部的文体活动条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广场管理,制定了杏滨街道文化广场管理办法,由街道主管,社区具体管,文化志愿者协管,公安、消防、城管、文化、安全等执法部门帮管,定人专管,确保文化广场管理日常化、规范化。当前固定每周二、四、六日,由社区、街道文化志愿者协会共同组织带动居民群众开展广场文化舞会,吸引了广大外来员工和社区居民参与,使文化广场真正成为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阵地。另外,文化广场还积极承接各部门单位开展的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杏滨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地处集美区杏林南路12号,内设有课室、图书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台球室、职工活动室、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篮球场,可用场地达到1000多平方米。其中,课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音响设备,可同时容纳200多人上课,图书室并配置了近万册书籍供市民借阅学习,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点配置了11台计算机。街道活动中心定专人管理,固定时间开放。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面向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青少年等对象的文化体育活动;并依托市民学校,结合街道实际,采取教师上课、专家讲座,以及深入辖区企业、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形式,大力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未成年人等对象的教育。(杏滨街道/供稿 郑蓉/整理)

  后溪镇:村镇文化网络点面结合

  位于集美区东北部的后溪镇,是集美工业区、文教区、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域面积44.1平方公里,呈东西长条型,南北较窄。现辖有9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村改居),常住人口36076人,流动人口13413人。多年来后溪镇在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中,建成点面结合的村镇文化网络,受到农民欢迎。2005年后溪镇投资615万元建成镇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达5965平方米,同时成立了文化服务中心,设主任、副主任及管理人员共5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多功能活动厅246平方米,有桌椅155张、多功能音响1套、背投电视2台等。健身厅83平方米,内有健身器材10套,文化信息共享工程1个。图书阅览室83平方米,其中集大学生捐书2000多册,社会捐书2000多册,使图书室现有藏书达到7000多册,并配有专门管理员1名,还设有标准灯光篮球场和13米宣传栏。与此同时文化中心还开办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引导好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后溪镇农村社区多,在点面结合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中,重点推出溪西村文化中心。溪西村地处集美区西部,与灌口镇连接我村有7个自然社,8个村民小组组成,有常住人口2600人,外来人口8000余人,(包含兴才学院7000余人)。

  2006年溪西村两委会投入50多万元的资金,建设了630平方米的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建立了健身房(100平方米)、老人活动室4个(共400平方米)、电教室(10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30平方米),我村健身房添加了各种体育器材10多种,同时结合农家书屋的工程建设,增设了部份书架,桌子和椅子,以便改善借阅者的阅读环境,现在书屋有各类图书3000多册,电子音像80(50)种(张)。健身房和农家书屋每逢一、三、五、日的上午9:00-11:00时,下午15:00-17:00时向村民及外来人口开放。为了管理好健身房和农家书屋,他们还制定了《健身房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等规章制度,使农村文化设施发挥了作用。(后溪镇/供稿 郑蓉/整理)

  灌口镇:把文化服务中心办进工业集中区

  灌口镇根据灌南机械工业集中区发展实际,把镇文化服务中心办理工业集中区,实现文化资源共享。

  灌口镇文化服务中心位于黄庄社区风景湖畔,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2003年正式开工建设,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650万元。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文化局、集美区委、区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服务中心设有电影厅、健身馆、图书室、绿色网吧、培训中心、舞厅(正在筹建)等设施项目,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镇级文化服务中心。几年来灌口镇在宣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坚持从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中的定位出发,立足本镇发展实际,按照较高标准进行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力求把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为基层文化工作的三大平台:即要成为引导传播先进文化的宣传平台,要成为服务当地群众和外来务工青年的服务平台,要成为展示灌口地方文化的对外交流平台。几年来采取“高位嫁接”、“合作互赢”等途径引进文化项目资源,提升文化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一是与市少年宫合作,开辟校外第二课堂活动,极力提高当地中小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长期以来,由于文体教育培训资源的不足,我镇青少年的课外活动缺乏硬件的依托,2005年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后,我们通过与市、区少年宫的“联姻”,将高水平的课外教育资源直接引入我镇,利用双休日、假期举办英语、钢琴、美术、小记者、跆拳道、舞蹈等培训班。4年来,共举办10期,参加各项培训近3000人次。同时,还推荐优秀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技能比赛,为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建成市图书馆分馆。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建成厦门市图书馆分馆,实现了图书资源的共享和图书管理上的一体化。目前馆内有儿童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藏书达10000多册,月流通量达5000多册,月人流量达3000多人,报刊、杂志有150多种,图书借阅实现联动管理,图书内容和种类做到及时更新。为当地群众、中小学生、退休老同志以及外来员工等创设一个读书的平台,提供充实的精神食粮。同时,还与市图书馆举办“读者活动日”,“书法展”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激发读者的读书热情,同时也倾听他们的一些好建议,使之改进完善。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由市、区工会和镇财政共同出资建成了390平方米的健身中心。为机关干部、外来员工、老同志等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场所。四是争取上级经费补助,购置计算机65台,建成“绿色网吧”,为本地青少年拓宽知识面及各类计算机就业培训提供网络平台。此外,中心还加强与群团组织和民间文化组织的合作交流,成立灌口青年中心、闽南文化研究会、答嘴鼓培训、健康教育基地等机构。(灌口镇/供稿 郑蓉/整理)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