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6•18:集美借力发展的又一个平台

时间:2009-06-29 08:37 阅读人数:

  项目对接,资本汇聚,技术荟萃,人才云集。如果把厦门人熟悉的“9?8”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比作引资的盛会,那么“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就是一次引智的盛会。“6?18”以“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为主题,由政府为主导,将引入境内外先进的项目成果、多渠道的融资信息、各领域的高级人才,帮助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使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成为侨乡集美借力发展的又一个平台。

  政府牵线搭桥,构建“联姻”平台

  科技成果转化难,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档案成果”囤积与企业“找项目难,找好项目更难”的供求矛盾一直都是全国性的难题。不打破这种体制,就无法解决这个难题。于是,“6?18”应运而生了。它突破现行体制的制约,以明确的主题、突出的个性,有力地推动了政府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作为一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平台,一方面向国内外科研所征集先进、适用的科技项目成功,供企业对接;另一方面向科研院所推介福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技术难题,寻找解决。省发改委作为“6?18”具体承办单位,各设区市、省直产业部门通过“6?18”平台,增强了谋划项目的手段,提升了项目运作的能力。省直部门通过“6?18”,扩大了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作为空间。全省各级各部门通过“6?18”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合力运作的机制。

  今年“6?18”集美区共征集对接项目50项,总投资5.27亿元,5个技术需求对接,4件产品现场展示、10个优秀成果转化项目,1个重大项目现场签约,7位专家参会。双向推介,3天盛会,常年对接的创新的服务机制告诉大家:“6?18”永不落幕。上一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一结束,下一届“6?18”的准备工作便开始。成立组委会,部署工作安排;搭建平台,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专场对接会;穿针引线,指导企业走出去考察对接项目;筛选签约项目;充分利用省发改委激励机制,办理扶持资金申报。

  校企展示成果,走出来“找婆家”

  找项目、寻技术、觅资本、招人才。秉着共同的目的和宗旨,随着“6?18”影响的迅速扩大,前往“6?18”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人数每年都有新的突破。截至20日下午,今年的交易会对接项目5008项,总投资886亿元,其中项目成果对接4564项,总投资839亿元;企业技术需求对接444项,总投资47亿元。据介绍,从2003年开始,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已经接连成功举办七届,参加人数由最初的2万人增至今13万人;参会专家学者从第一届300多人,增至第六届3100多人;对接成功的项目成果也从第一届的2119项,增至5008项。而且在今年,仅台湾科技、教育、企业界及社会知名人士近600人参会,创下历届之最。

  位于集美后溪的厦门东海洋水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就是在“6?18”陪伴下一路成长。每年的“6?18”便是董事长张育荣最兴奋日子,他代表企业积极走出来,展示自己的“绝活”,并活动于各展馆之间,“抢专家”、“寻资金”,不错过任何一丝商机。其公司“高品质的真蛸系列精加工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利用膜分离技术从章鱼下脚料中提取天然牛磺酸的方法”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省市6?18项目成果转化扶持资金50万元和40万。本届“6?18”交易会上,张育荣与中国海洋大学科学院院士管华诗就“水产品下脚料提取生物胺和生物碱”项目成功对接,现场签约。“参加多年的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总是给我们带来好运,给公司带来无限的商机,企业可以借助6?18这个平台,尽快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张育荣兴奋地说道。

  经过七年的发展,“6?18”已成为中国科技项目展会中的新秀,成为国内外科技精英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大聚会,科技项目的大超市;成为福建集聚生产要素、推动自主创新的大载体,成为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先行先试的大平台,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品牌平台。(集美报 林小芬)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