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小鼠”如何变身“大牛”?

时间:2009-03-30 16:05 阅读人数:

  ——杏林街道设立30年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启示

  有人问,机遇是什么?回答,她像一条船,看得到,摸得着。一个人如果抓住了机遇,他就能迅速发展。一个单位亦是。只有不断抓住历史机遇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在侨乡集美,杏林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们就是这样紧紧抓住三次历史机遇,开拓进取,终于使自己不断成长壮大,“小鼠”变身一头“大金牛”。

  上个世纪50年代,杏林第一次转身:农村变成了厦门主要工业区

  蜿蜒的集杏海堤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杏林湾上,奔驰在海堤上的列车,更像一条腾龙穿越两岸稻田、菜园、干蔗地。这就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厦门郊区杏林人民公社的景象。一个鼠年的夏天,上级忽然来指示,前线的工业必须后移,于是杏林公社成为厦门市工业发展的首选地,随着厦门纺织厂、厦门化纤厂、厦门玻璃厂、制糖厂、电厂等十多家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的相继建立,杏林成为厦门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片土地上形成了纺织、化工、建材、冶炼等现代基础工业,开始有了国营的杏林百货、杏林旅社和两家小饮食店,有了百货门前一段由苏联专家设计修建的杏东路,有了仅修建到玻璃厂的杏西路,有了位于现在杏南路中保财险旁的一个公交车停站点,有了一班往返于杏林和厦门本岛之间的陈旧的公交车,虽然与如今大街通衢、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相去甚远,但已经开始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城市的味道。于是,1978年9月杏林区应运而生了,次年3月,杏林街道宣告成立。当时分为杏东街道办和杏西街道办。1984年4月,杏东、杏西街道办事处又合并为杏林街道办事处,时有3572户13221人。1980年辖区工业产值7.4亿元,财政收入500万元,城区面积13.38平方公里。

  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杏林第二次转身:老工业区变身台商投资区

  历史轮回,时光荏苒。1989年5月,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杏林鬼使神差被批准设立为中国最早的台商投资区之一,享受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待遇。于是,杏林街道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自己的战略定位和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台商投资区开发建设这个中心,在充分依托原有旧城工业区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分期实施。使街道建设进入又一个历史规模开发建设时期。

  为了创造良好的投资硬环境,杏林街道多方筹措资金,重点进行“三水二电一路”的建设,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网和污水排放管网以及输电线缆、通讯电缆铺设到了各工业小区和生活小区;各工业小区内的道路以及滨海路、杏滨路、杏西路、杏北路、杏南路、西滨路、马銮路、杏北立交桥等近10条主要道路干线为整个杏林街道撑起四通八达的城市骨架。优良的工业传统,加之强劲的招商引资阵势,使杏林街道的工业经济奇迹般的发展起来。逐步形成电子、塑胶、机械、针纺、化工等8个支柱产业。正新橡胶、华懋织染、进雄帐篷等品牌企业不仅成为杏林工业的脊梁,而且还是国家的纳税大户。

  俗话说,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致力于招商引资,主攻工业的大背景下,杏林街道着手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把招商引资引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房地产等为台资企业配套的服务业及社区服务项目,让二、三产业实现链接,挺直经济的脊梁。通过对“城中村”进行成片拆除、重新规划、配套建设的全面改造,一大批社区绿化工程、道路路灯、休闲文化等整治项目相继完成。通道开路,片片高楼很快平地而起。宁宝小区等一片片新开发的居民住宅区热火朝天地建设;从200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外埠房地产企业开始进军杏林街道,几十幢商住楼如雨后春笋,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2002年以前杏林街道还没有一家星级的宾馆,餐饮业也不成规模。到2004年,杏林街道老城区已成为厦门岛外"吃喝玩乐"项目最齐全的繁华"杏林商圈"。虽然比起厦门岛内,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还有一定差距,但杏林街道已俨然成为集美现代新城的重要区域。到2004年,辖区社会总产值7.48亿元,招商引资4.75亿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城区面积达到24.7平方公里。

  二十一世纪初,杏林第三次转身:台商投资区变身现代化新城区

  星移斗转,弹指挥间,又过了15年。刚完成厦门行政区划调整的集美区又在杏林街道和原杏林镇之间进行了一次小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杏林街道的日东、三秀、杏堤等三个社区居委会划属杏滨街道(原杏林镇),杏滨街道的高浦、杏林、西亭、内林等四个行政村划入杏林街道范围。新的区划为杏林街道腾出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机遇随即就接踵而至。于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园博园、厦门最长的跨海大桥、杏林大道、福厦铁路(厦门段)……一个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落户街道,街道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人流、物流的聚集创造良好的条件,为街道进一步拓展空间,迈向现代化新城区迅速形成发展框架。街道进入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重要时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杏林街道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昂扬的斗志、更豪迈的气魄和更有力的举措主动融入,积极呼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以及集美区城市发展战略大局。

  一方面,承接大项目落地,首当其冲就是要大范围的征地拆迁,这对于之前以城区服务为主的杏林街道是个巨大挑战。杏林街道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推进街道全面工作的抓手,实行领导挂钩重点项目、重点村制度,重视推动一批集体经济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实际困难,推进转产转业,全力协调保障重点项目一个一个地顺利建设。

  另一方面,街道清楚地看到,随着大开发大建设的推进,辖区内农业用地即将被全部征用,工业发展空间受限,面对实际,街道按照“退一、优二、壮三”的思路,开始谋划新业态发展布局: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等,进一步增资扩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打造品牌、龙头企业,壮大辖区商贸、餐饮、房地产及其它现代服务业的规模,增强辖区经济发展的积聚效应。为了使杏东路传统商业街提档升级,街道从硬件建设和软件创建着手,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引导,不断提升业态,在商业规划上,与岛内错位发展,主要发展面向中等收入水平顾客的商业业态,谭火锅、舒心酒店、舒发酒楼、银海酒店、祥发百贷、万龙商业城以及大地飞歌、西海明珠、祥福娱乐城等一批又一批餐饮、商业、娱乐品牌的兴起,让街道老城区的传统商贸经济焕发新的生命力。依托园博苑和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的建设,街道努力挖掘、盘活辖区的商业地产资源,有的放矢地加强现代服务业招商力度,促成了园博湾温泉娱乐、潮州酒楼、杏花村酒店、华舒酒店开业;总投资达27亿的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总投资达11亿元全国总工会劳模技能学校及海峡两岸职工交流中心、四星级的蓝海湾大酒店等项目的开工建设、。这一个个高起点、具有影响力的项目有力地提升了杏林街道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和整个城区的城市品位,使之成为杏林湾畔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集美报 陈季玉 王文津 通讯员 朱冬生)

  ▲经过30年的发展,杏林街道已由农村变为城市,农民变市民。(王文津/摄)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