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滩涂上建起中国最美的园博园

时间:2009-03-30 16:03 阅读人数:

  ——杏林人说杏林的故事

  从1979年至2009年,杏林街道走过了30周年,30年的发展,30年的沧桑巨变,渗透于每位杏林人生活的点滴,可以说每位杏林人都是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对杏林30年的发展变化,他们都有着切身的感受,都有一些值得回忆和述说的往事。

  今年已82岁高龄的陈德胜老人是西亭村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从1963年任西亭大队书记到1984年从任上退休,他足足当了20多年的村干部。谈起杏林30年的变化,经历过那个缺吃少穿年代的他亲身感受富民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

  西亭村紧靠杏林湾,能耕种的土地很少,30%左右的村民在山上种植甘蔗、地瓜等,70%以上的村民则靠捕鱼、种海蛎为生。集杏海堤建设前,村民能够通过海产品换取粮食,集杏海堤建成以后,杏林湾与大海隔开了,杏林湾里的海水逐渐变成半海水半淡水,无法进行海水养殖了,村民的收入一下子少了许多。陈德胜老人感触最深的是六七十年代当村干部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保证全村人都能吃上饱饭。当时他带着村民在杏林湾的滩涂里寻找淡水成分多的地块,围起来尝试着种植庄稼,没想到竟然获得了成功,便发动各生产队逐步加大开垦规模,西亭不但有了自给自足的口粮,家家户户吃米不愁了,还成了杏林各村中卖粮最多的,贡献最大的。1979年改革开放从农业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西亭的粮食种植更是走上了大发展的时期。

  1989年杏林台商投资区设立,杏林开始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村村开始修建水泥路。如今407路公交车都开到了村口,不但方便还便宜;老年人的生活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不但享受免费乘坐公交车、旅游景点优惠或者免费的待遇,2005年又开始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即:“4050”,女的40岁以上,男的50岁以上均可参保,可以享受区财政人均一万元的标准补助;还推行下岗再就业、灵活就业补助,个人出100元左右,政府补贴300多元,这两类补助村里不少人都办理了,村里老人每个月都能领取到一笔养老金,即使子女无力供养,生活也有了依靠。

  暮春时节,走进位于杏林湾畔的厦门园博苑,城市的喧嚣慢慢退却。在这个6.7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九岛棋布,水陆辉映,15座造型各异的景观桥,串起了一个个各具风情的展园,移步换景,景景不同,常常在峰回路转之间,给人“柳岸花明又一村”的惊喜。看园、赏景、品文化,漫步园博苑,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惬意之中的人们,何曾想到,尽展百城风情的园博苑,原是一片鱼虾池塘遍布、水质恶化、臭气熏天的滩涂地,那时她的名字叫中洲岛。

  上个世纪50年代,修建鹰厦铁路的时候,厦门人在杏林和集美之间建起集杏海堤,从此,杏林湾和大海隔开了,当时周边居民围湾造地,养鱼养虾,形成了一片叫中洲岛的滩涂地。几十年来,这里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鱼虾池,由于对湾内养殖没有很好地控制,杏林湾水质恶化,环境被严重破坏,且杏林湾的库容不断减小,蓄洪防洪能力降低,每当遇到暴雨,就可能造成洪水泛滥,危及周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厦门城市建设中的一道难解的题。

  2004年夏天,这个已经被遗忘许久的地方突然成为举世注目的焦点。注定这是个不寻常的夏天,厦门决定申办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厦门市最终决定选址集美中洲岛,从此一个与"水"紧密结合的园博园要诞生了,它既不占用一寸耕地和城市发展用地,同时又改造杏林湾内的环境,彻底解决困扰了许久的难题。

  用最少的土地建设面积最大的园博园,巧妙解决城市发展的难题,这无疑是个绝妙的方案,但同时又是一个困难重重的任务。作为征地拆迁主体的杏林街道首先感受到这个任务的艰难。园博园项目共需要征地1.24万亩(含库区水面3986亩),拆迁38262平方米,但从2004年11月中旬接到任务到2005年7月项目开始建设,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时的杏林街道刚刚因一次区内的镇街区划调整接管了四个行政村,街道40多名干部原来管理的都是纯社区,正在适应农村管理工作,还没有一点农村征地拆迁的经验,突然接到了厦门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征地拆迁任务,而且时间这么紧,征地范围内的土地权属争议纠纷又十分复杂,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怎么办?时任杏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清苗在街道动员会上对全体党员干部说:“这是市里好不容易争取来的项目,一定要全力配合。现在后门已经关上了,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我们必须攻艰克难,确保如期交地。”

  2004年11月28日,园博苑征地拆迁工作正式启动,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大会战开始了。杏林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第一时间深入到各村居开展工作,街道所有干部,除了留几位后勤人员,其余全部到一线去,全面了解征地拆迁涉及到的单位、集体与个人的基本情况以及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摸准情况,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园博苑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按计划推进。

  “七十年代我读中学时,印象中杏林最高的就是工厂的烟囱,几年前,西亭村还是杏林的‘西伯利亚’,没想到,园博苑建起来后,福建第一高楼就要建在西亭。”西亭社区支部书记陈育平感叹到。

  园博苑不仅使杏林成为厦门岛外房地产开发最热门的地方,还为没有一家星级酒店的杏林一下子引来了多家星级酒店和一批餐饮娱乐品牌企业:五星级酒店项目同时落户园博苑;2008年以来,园博湾温泉娱乐、潮州酒楼、杏花村酒店、华舒酒店先后开业,夏商怡庭快捷酒店、蓝海湾大酒店、全国总工会劳模技能交流中心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昔日海边中洲岛,今朝水上大观园。中洲岛这个名字已经越来越少有人提起,第六届中国(厦门)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座曾惊艳全世界的水上大观园已经改名为“厦门园林博览苑”,成为厦门一座永久的城市大花园和高规格、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成为厦门引以为傲的烫金名片,它的辐射作用和连锁效应还在日益显现。杏林街道,这个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工业区、有着20年历史的台商投资区,正以一种蓬勃的姿态和无与伦比的活力迈向新的高度。(集美报 陈季玉 通讯员 朱冬生)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