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文明创建长效机制是如何建立的?

时间:2009-03-02 09:43 阅读人数:





  ——侨乡集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纪实

  2月28日是星期六。侨乡集美6个街镇的重点路段、旅游景区、校园周边,区领导和1万多名志愿者正在进行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和城市“牛皮癣”。在集美区,像这样军地校配合、社区志愿者参加的周末义务劳动已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时尚和制度。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重在建立长效机制。近年来,侨乡集美就是这样从提高全民创建意识入手,变“要你创”为“我要创”,从交通安全把住“四口”入手,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从年年增加财政投入入手,一年干几项,几年大变样,进而推进了侨乡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改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提升全民创建意识,变“要你创”为“我要创”

  前些年,每到迎接文明创建考评时,大街小巷贴标语,各个店家突击清理卫生死角……脏乱差的小吃街不见了,杂乱的工地规范了,交通秩序好了,道路干净了,树也绿了,灯也亮了,但是许多市民心里没底,检查完了还能不能保持文明创建的成果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也向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议,创建活动不能搞“突击一阵风、过后就放松”,要重视建立长效机制。集美区委书记黄锦坤和区长倪超十分重视群众意见,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创建文明城市(区)不是为了一块牌子,创建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于是集美区把“创建为民”的思想作为创建的动力和源泉,因地制宜开展军地校三方,共促经济、共建文化、共兴科技、共治环境的活动,充分发动辖区居民、院校学生、部队官兵积极投身文明创建,掀起了一场“全民创建”的工作热潮。“情暖空巢”、“平安铃”、“社区感恩日”、“居民互助队”等系列活动以及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的长期活跃在街镇、社区楼院,开展扶贫济困、关爱助学、情暖空巢、宣传教育、便民服务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就是“三方四共”的具体体现。杏林街道纺织社区有空巢老人90多名,而且大部分体弱多病、家庭贫困。于是,纺织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情暖空巢”志愿者服务活动,编印空巢老人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服务空巢老人的各项内容等小册子,让志愿者与老人们结对子,经常上门谈心陪聊,帮助打扫卫生,对其中30户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的老人,为他们免费安装“空巢平安铃”,老人如有需要,只需一按铃,与其结对的志愿者就会及时上门帮忙。

  针对村居环境的脏乱差,集美区建立街镇村居“四级环卫”制度,加大环卫保洁力度,城乡环境面貌有了明显改观。而农村环境的变化,也促进了市民文明意识的极大提高,激发了市民作为文明城市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调动了他们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后溪镇后垵村,一个老旧村落通过文明创建活动,面貌焕然一新。村道变得平坦整洁,农家院落房前屋后绿树成荫,环境整洁而幽静。除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后垵村的精神文明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乡村文化氛围浓厚。两年举办一届乡村文化节,邀请全市的老人门球队、辖区各村及企业的篮球队举办球赛,同时进行猜谜、拔河比赛,上演芗剧、举办电影晚会和大型文艺演出等。后垵村村民还组建起业余芗剧团、舞龙队、舞狮队、扇舞队、健美操队、曲艺宣传队、门球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2009年,后垵村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

  把住“四口”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

  侨乡集美地处厦门市交通要道,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又是厦门新一轮大开发建设重大项目的主战场之一,大规模的拆迁建设让集美遍布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这些都给集美区的城市管理、交通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区创建办、城管办、交通、交警等多部门配合,不断探索总结,从把住“四口”入手,探索出一套疏堵结合的夜市“三定”模式、“四个一”的交通安全管理模式等适合实际的城市管理成功经验。

  “把四口”是指校门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地处辖漳泉交通要塞的灌口交警中队针对学生交通安全提出“把四口,警、校、村、家共建良好交通秩序”的交通安全管理新举措,通过交警加强路面巡查“把住路口”;派出交通协管员指导各村护村队、治安巡逻队协助监管“把住村口”;发放交通安全环保宣传袋、制作中小学生交通安全宣传折页及至村(居)民一封信等,动员银发老人督导队、中心户及学生家长们“把住家门口”、学校领导、老师亲自带班与交通协管员、校车驾驶员“把住校门口”,通过四方共建共管,把学生交通安全问题解决真正落到实处。两年多来,灌口交警中队辖区无学生交通事故发生。

  新源路、碑头路是集美杏林城区最繁华、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以往这里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现象非常普遍,附近来往群众总在抱怨,人行道上到处是污迹斑斑,脏乱不堪。高峰期时段要正常通过这条马路都很困难。为有效解决流动摊贩占道无序经营的老大难问题。在大量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集美区城管执法局制定了对碑头路疏堵结合治理的方案,提出了“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管理原则,明确了具体的疏堵结合路段。明确规定中午12点到下午2点、晚上5点到12点两个时段允许摆摊,周末时间也视情况允许摆摊,每个摊点立牌编号,规定凡入市经营的小商贩,必须写申请书、上交身份证和暂住证复印件以及照片等手续,签订《文明经营协议书》。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整治,现在整个道路不会堵,车辆也畅通了,而且整个经营也有序了,环境卫生也好。现在碑头夜市的管理模式被推广到集美辖区内的日新路、岑尾路、碑头路、新源路等人流量大、流动摊贩较为集中的地区。由于变“堵”为“疏”,真正实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年年增加财政投入,一年干几项,几年大变样

  在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集美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放在突出地位,把文明城市创建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创建文明城市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工程舍得投入,使文明创建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区政府和各镇街、各村居都把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保证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足够资金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业务经费和为民办实事专项经费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提高。2008年精神文明建设预算内经常性经费投入达918万元,比2007年的615万增长49.26%。同时把创建活动与改善百姓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坚持每年确定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实事项目,在2007年投入1.4亿元的基础上,2008年又再投入资金1.99亿元,有序推进区文体中心、广电中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一批惠及民生、便民、利民的项目建设,重点解决了道路、排水、自来水、公园路灯、环卫文体设施、公厕、大型公益广告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实现村村道路硬化,有线电视村村通,使文明城市(区)创建工作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

  在创建中,集美区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多部门还树立“为百姓多办实事”的思想,先后研究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养老难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就学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生均经费的提高到困难家庭子女上大专院校的学费补助,最高每人每年政府补助5000元。就医方面,一方面财政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设施的补助。另一方面,对本区户口的医疗保险240元/年·人费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真正实现全民医保。就业方面,从培训、推介到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工的奖励,实行本地工社保补差,为本区群众最大限度地提供就业机会。养老方面,提高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财政对参保人员实行26.7%的补助,全区已有8818人参保,有4852人领取养老金。

  德育体系本土化,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多年来,侨乡集美始终把培育和弘扬陈嘉庚精神作为主线贯穿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之中,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充实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嘉庚精神宣讲团,集美大学、集美校委会把陈嘉庚先生事迹和伟大精神编成教材,作为辖区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时继续深入社区和农村,举办展览、开讲座、做主题报告,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紧密结合,丰富了德育教育内容,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近年来,集美区还着力建立具有乡土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在集美小学、侨英中心小学、灌口小学等10多所学校建立闽南文化展览室里,陈列具有闽南农家特色的镰刀、水壶、糕仔印、蒸笼等器具,开展闽南童谣教唱活动,学校在寓教于乐的歌唱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闽南文化教育。“现在不少学生都不会讲闽南语,让我们有种文化的危机感。”学校老师说,暑假期间他们还特别邀请厦大教授来培训。上塘小学编写的《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与学科课程改革之研究——闽南童谣趣话》、集美小学编写的《“诚毅”精神与小学德育实效的研究》、后溪中学编写的《农村初中学校单亲学生的品德心理发展研究》等校本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本校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完善创建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做到机构不乱队伍不散

  创建文明城市(区)涉及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社会性强,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做不好的。集美区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人大、政协视察指导,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军地校三方共建,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发挥统筹指挥作用,下设10个专项工作组具体分工负责,各工作小组由由区委书记、区长亲自挂帅,区四套班子有关领导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区委文明办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双重领导,双重负责”的原则下,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一抓到底的“责任链”;各级各部门严格实行创建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建立问责追究制度,形成相互衔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约束链”,实现创建活动各项任务和指标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全面覆盖。同时,把精神文明工作实绩作为考核干部政绩主要内容,实行部门领导评先评优一票审核制,实现创建成效与考评结果挂钩,确保创建工作常抓不懈。在各行各业群策群力的创建中,初步形成了领导机制、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军地校共建机制、保障机制、点评督查机制等运行机制。(郭妮妮 王文津) 

  ▲侨英街道利用北区文化广场开展经常性的社区义诊、义捐、义卖等活动,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集美、杏林、杏滨等街道建立老人治安义务巡逻队,活跃在工地和大街小巷。

  ▲集美区经常利用周末开展全民创建义务劳动洁净家园。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