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一路风雨一路歌

时间:2013-04-19 15:53 阅读人数:

  退休老干部、原区委书记郑德发谈厦门特区建设25年周年集美的变迁

  今年76岁的郑德发是1981至1990年担任杏林和集美区委书记的,是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开拓、发展的见证人。

  前天,记者在杏林一间办公室采访了这位老人。谈起特区建设25周年给集美区带来的变化,老郑感慨万千。他指着对面的一条马路说,那时杏林城区只有杏东路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杏西路也只是一条不到4米宽的柏油路,剩下的自杏东路供销社百货公司以东全是望不到边的农田。1983年,特区建设的春风首先在湖里吹起,时任杏林区委书记的郑德发,经常走到干部、教师、百姓中间,介绍改革开放,为人们描绘改革开放所能带来的经济繁荣、政治民主以及文化昌明前景。人们总是带着期盼的眼神问他,什么时候杏林也享受特区新政啊?!在经历数十年的贫困后,基层群众那种摆脱落后面貌的强烈意愿至今仍令老郑难以忘怀。于是到市里开会,老郑反反复复提得最多的意见就是,能不能让岛外也沾点特区的边,给点优惠政策。正所谓众志成城。1989年5月,伴随着正新橡胶的落户,成立于1958年的厦门老工业区杏林终于获批成为厦门岛外首个台商投资区。改革浪潮一浪接一浪袭向郊区集美,继湖里之后厦门市启动901工程,原本隶属于集美的海沧划出100平方公里设立台商投资区。

  老郑说,1990年底,他怀着一份惆怅退休了,因为他心中那一幅宏伟蓝图还没实现。那就是在天马山下,集美北部建设一个工业园,改变集美以城郊型农业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1991年春夏之交,厦门市领导到集美调研,市长亲自点将,请老郑介绍北区的发展规划。老郑用小木棍指着墙上的集美行政区划图,胸有成竹地分析北区发展的功能分区、投资概算以及回收可能。在座的建行厦门分行行长当即表示愿意贷款6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给予支持。次年,集美台商投资区创立了,集美历史掀开新篇章!

  老郑说,其实集美台商投资区的大发展是在九五、九六年。他说台商投资区成立之初,全区干部热情高涨,大家以为特区建设很简单,只要把土地一征,再搞三通一平,很快就有企业落户,有了企业就了税收,于是都憋足了劲想大干一番。“走出去,请进来”,大家纷纷把力气使在招商引资上。由于什么都要自己出资搞,集美北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许多企业来了又走了。痛定思痛!为了突破资金瓶劲政府狠下心,决定负债开发集美北区。于是耗资数亿元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终于,1994年集美北区迎来了首家跨国企业。时任区长助理的叶勇义作为TDK项目负责人全程跟踪该项目进度,抓基建,解决纠纷,在短短一年时间里让TDK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并顺利投产。集美区政府的热情招商、尽心服务的态度受到了外方的赞赏。十年间,TDK四次共8000万美元增资集美,企业规模从1000多人发展至10000多人,并在集美这一方热土设立研发总部,这都充分说明了外方对集美政府的信任。很快,林德气体、太平货柜、联合食品等企业纷纷落户集美北区。老郑说,正因为台商投资区来之不易,许多干部非常爱惜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千方百计做好对外服务,努力争取外方信任。和谐完善的投资环境令落户企业长足发展,热情高效廉洁的服务,让许多外方负责人与集美区领导成了兄弟、姐妹,于是集美成了投资者福地,他们也把集美当作第二故乡来热爱,一批批投资者加入招商顾问团,为集美的发展奔走在世界各地,开拓出以商招商的引资新渠道。

  集美人在一张白纸上创造了奇迹。老郑骄傲地说!(刘德英)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