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杏林湾畔起宏图

时间:2007-12-13 09:59 阅读人数:

  访杏林台商投资区见证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明聪

  1989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厦门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喜讯传来,全市上下欢欣鼓舞。时任杏林区委书记的杜明聪顿感责任重大。杏林老工业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几场座谈会下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了立足杏林老工业区,依托厦门经济特区来办好杏林台商投资区的发展思路,并专门聘请了南京的一家研究院帮助制定杏林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规划就像一个宏伟的蓝图,引领着杏林台商投资区建设按照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实施。

  回想18年前杏林台商投资区的创业初期,杜明聪告诉记者,当时真是不容易,困难重重啊。当时杏林区的财力困难,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光依靠区财政是难以进行的。经过反复的讨论大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筹措的问题,为台商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然后靠台商投资区发展的综合经济效益来偿还银行贷款。杜明聪说,那时的杏林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内没有一家外资企业,也没有对外贸易出口,区里的干部从未从事过对外开放这项工作,要从以农业工作为主转向办台商投资区,这对干部的观念和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区里每周都邀请市里有关部门的专家来给干部上课,进行专业培训,讲什么叫“三来一补”,怎么谈判,怎么签合同,怎么对外搞贸易。同时还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到深圳去学习考察,了解深圳的一些县区如何搞对外贸易,如何招商引资,回来后再给全区的干部介绍经验。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转变了干部的思想观念,增强了对外开放的意识和从事外向型经济的业务能力。

  杜明聪说,当时杏林没有一家宾馆,不具备住宿的条件,台商来都是住在鹭江宾馆或华侨大厦,常常下班了再带着干部进岛去和台商谈判。有时谈到半夜一两点还没谈妥,杜明聪就把大家带到位于湖滨南路的家中,叫爱人起来做点心,吃完后用草席铺在地上休息,第二天早上继续赶到宾馆与台商谈判。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不少台商,他们觉得杏林的干部有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几千几百万的资金投在这里,把自己的企业办在杏林很放心。就这样,杏林台商投资区从零开始,引进了一个又一个的台外资项目。

  如今杏林台商投资区已经走过了18年的发展历程,区内现有企业420家,其中台资企业近30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48家。2006年杏林台商投资区工业产值达321亿元,实现税收收入9.6亿元。杏林台商投资区的设立改变了杏林,改变了杏林人的生活。18年前创业的种种至今仍是杜明聪人生中最宝贵的一页,看着杏林台商投资区一路走来,逐渐发展壮大,作为老领导,杜明聪对杏林台商投资区的发展寄予了厚望。他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省政府把建设台商投资区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发展重心从岛内向岛外推进,几大台商投资区都是发展的重点,这些都对台商投资区的发展非常有利,希望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能抓住现在新的发展机遇,重新谋划发展远景,在原来发展的基础上把台商投资区办得又好又快,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的贡献。(集美报 陈季玉)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