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集美的石板路(散文)

时间:2006-08-24 10:36 阅读人数:

  漫步集美学村,你会发现这里仍有不少的石板路,其中整条道路都是石板的有岑西路、嘉庚路、集岑路、尚南路等,部分路段是石板的有盛光路、岑东路、集源路、龙舟路、鳌园路等。这些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与集美学村的嘉庚建筑风格建筑以及散落在老城区中的老房子非常融洽的组合在一起,形成集美学村特有的一道风景。

  当上个世纪初,集美还只是一个闭塞的小渔村时,只是一条土路的岑头街就是集美最繁荣的商业街了。直到解放前,集美唯一的一条石板路就是嘉庚路,那时的嘉庚路叫做大中路,道路中间由两三条长短不一的青石条构成,两旁是传统的红色7寸砖,再旁边就是排水沟,这也是集美石板路最早的风貌。1918年6月,陈嘉庚先生在大中路的顶端修建了一栋白墙绿瓦的二层小楼,以后就在此常住。抗战期间,陈嘉庚先生故居毁于日寇炮火,1955年才动工修复。1973年,集美学村建立60周年庆典,作为庆典的一项内容,大中路被改造成花岗岩石板路,并被正式改名为嘉庚路。

  集美石板路的大规模修建是在解放后,陈嘉庚先生定居家乡,开始大规模建设集美学村,并用四通八达的石板路及红瓦长廊将各幢校舍连为一体,这些道路与早期的嘉庚路一样,都是青条石嵌红砖的,大社路、岑头路是最早修建的两条。

  不少年已古稀的老集美当时都参与了当年石板路的建设。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水泥等建材十分匮乏和紧张,集美校舍建设用的水泥都需要陈嘉庚从香港等地方调运,而闽南地区盛产石材,一向节俭的陈嘉庚先生便就地取材,把石板作为建设道路的主要材料,石板间的黏合剂则是用海蛎壳磨成粉做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集美的石板路逐渐承受不住越来越重的交通负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损坏较严重的石板路被改修成了水泥路,随着集美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水泥路一年比一年多,而石板路就再也没有兴建了,尤其是1998年集美开通公交车后,更多的石板路在改造中被破坏了原貌,有的则已经彻底消失了。

  石板路的命运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2004年,由于龙舟三池改造,很多公交、"面的"等车辆都改走嘉庚路。嘉庚路的石板耐不住大车的碾压,有许多都断了。而龙舟池边原有的青石板路如鳌园路等则被改造成了水泥路。平坦的水泥路固然好看,与中西合璧的嘉庚风貌建筑放在一起就显得十分的不协调。

  于是有人开始呼吁集美的石板路作为集美学村的一个景观、一个特色,被破坏实在太可惜了,该保留并加予维护。但也有人认为集美的石板路已经滞后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石板路纵横交错分布在城市中,不仅道路窄,凹凸不平,而且没有双向车道等现代交通必备的功能,影响交通和市容环境、城市品位,应该全部翻建成水泥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注意到了石板路的生存问题。他们在同一年提交了两份不同的提案和建议:一份是建议把集美石板路全部改造成水泥路,以利于城市车辆的畅通,一份是呼吁保护石板路的原貌,保持集美学村整体的文化历史积淀。集美石板路引发了一场关于保护传统和现代化发展之间的争论。

  也许这种争论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无可避免都会遇到的,但结果常常是旧的让位给新的,我不知道集美的石板路最终能否逃离消失的宿命,毕竟石板路从来都不是主角,它无法单独承担起文化载体的重任,当它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这不起眼的石板路是否有存在的必要?(陈季玉)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