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养鹅出了名“鹅公”成了商标品牌

时间:2006-08-14 10:18 阅读人数:

  台商江清银是集美鹅公农牧养鹅场总经理,今年63岁。5年前,他来到厦门集美创办鹅公养鹅场。5年后,他养鹅出了名“鹅公”成了他的绰号。

  如今,江清银不满足于“鹅公”这个别号,更要把它作为养鹅场和鹅肉的品牌,他已向工商部门申请“鹅公”商标,不久后便可在鹅肉包装上打上“鹅公”标记。江清银说,像他这把年纪,赚多少钱已不太重要,人死留名,他很看重能给这世上留下什么名声,“鹅公”是他一直以来倾注心血形成的名声,他要通过商品品牌形式,让这一名声传得更久更远。

  2001年,江清银和老伴一起来到厦门,本意是想过来养老,把台湾的养鹅场事务交给儿女们料理。不料儿女们老依赖他,“长不大”只好完全甩开手让他们干。老两口到了厦门集美灌口镇,整天闲得发慌,鹅公这时才明白“活动”的含义。有“动”才有活,人不动就活不长久,他们又开始重操养鹅旧业,在双岭村选择一片草地养鹅。当时,厦门人没有吃鹅肉的习惯,一者很多人养鹅为了看家,不为吃肉;二者本地鹅的肉较粗硬,口感不好。如何刺激消费需求呢?“鹅公”很绝,别人不信任他,他就请村委会开一张证明他是台商,卖鹅肉时随身亮出证明,以表明自己是做正当生意的。别人不想吃鹅肉时,他就在市场里挂一个大大的广告,声明大家来免费品尝鹅肉。不少小贩笑他:“傻乎乎的,钱多了没地方去,让人免费吃鹅肉。”那些小贩不明白鹅公“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他的鹅很快销量大增,鹅公来不及养,就把鹅苗交给村民养,村民养了80天左右,“鹅公”再把鹅收购回去,继续养个把月,把鹅调理好后杀掉。鹅公在家里开起了家庭式饭店,老伴掌勺,更吸引了许多人慕名而来。最近,“鹅公”动员儿女们过来接手他的事业,毕竟台湾地小人少,事业发展局限大,而大陆适合具有远大志向的人一展身手。目前与他签约养鹅的村民遍及福建省,鹅肉销量从当初每月两三百只增加到两三千只,并且从福建卖到了广东,为儿女在大陆拓展事业打下了一定基础。(官文捷)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