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为失地农民谋利益

时间:2006-06-19 11:38 阅读人数:

  ——记英村党支部书记、厦门市人大代表汪建育

  今年3月,英村村改为社区居委会,随后支部改选,他再次当选支部书记。汪建育说,自己2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从1984年担任村主任起,他已经在后溪镇英村村连续担任了10年的村主任和12年的村党支部书记。

  耐心破解征地拆迁难题

  征地拆迁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集美文教区建设的推进,英村这个有着2450人的村庄,全村3200多亩土地已全部被征用。

  他首先统一村两委班子的思想,要求村干部带头清点拆除自家地上物;对待群众,则要求不厌其烦地做耐心思想工作。在市重点工程大学城征地拆迁地上物清点和丈量过程中,因为对标准尺度掌握有所差别,导致村民意见很大,影响工程进度。针对有意见的群众,汪建育登门走访,讲明政策,动员村民配合丈量。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哪家有时间他就冒雨跟着下到田地果园,亲自主持重新清点丈量工作,确保了征地拆迁的顺利进行。

  如今,厦门理工学院新校区已在这里建成投入使用,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公寓矗立在英村的土地上。很快,厦门市职教中心、华夏学院、软件学院新校区也都将落户这里。汪建育说,征地拆迁改变了英村的面貌,农民从中得到实惠。3至5年内,村庄将全部拆迁完毕,村民们将搬进新建的1000套公寓里,那时村民们也就成了真正的居民。

  为富余劳力找寻出路

  1500多名失地农民生活与出路成了汪建育的一块心病。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汪建育鼓励一部分有文化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经商;没有文化和技术的则送入培训班,学习服装、鞋业、电子、厨师等,而后推荐到附近的工厂务工;5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动员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全村已有100多人参保,解除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村民小组长、共产党员汪东清就是在汪建育的动员与鼓励下回村办起了个体饭店。汪东清早先在同安、集美开饭店,厦门理工学院入驻后,汪建育建议他抓住这个商机,利用专长回乡创业。去年7月份汪东清的新酒店开张了,一年下来竟然有七八十万的营业额,而且还解决了家里人和本村4名大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汪东清兴奋地说,书记有眼光,我回乡创业的路子走对了。

  这几年,通过汪建育和村干部的努力,英村村有200多人进入TDK电子、集立鞋业、西华家具等企业务工。面对目前剩余的700多名富余劳动力,汪建育也显得信心十足。在村部拆迁后向村民租用的简陋办公室里,汪建育谈起他的“野心”:力争3内年从根本上解决富余劳力问题,让每家每户都有人能经商或可以上班,使大家生活有保障,有工作有收入。

  敢于直言

  汪建育还当了十几年的市、区人大代表,也是后溪镇唯一的农民人大代表。他说:“我肩负着全镇农民兄弟的期盼,我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十几年来,他敢于为百姓的事大声疾呼,他领衔的提议案、建议有38件之多,成为提议案、建议的“大户”。

  后溪镇是厦门市近年来征地拆迁的重点区域,产生了一批失地农民。对于这些失地农民来讲,土地失去了并不可怕,可怕是没有出路。汪建育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去年“两会”中提出了在农村征用土地时,要首先预留15%的土地给失地农民集体使用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采纳。今年汪建育在市人大会上又再次提出这一建议,他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够把这件大好事再向前推一把。

  汪建育的设想是,引导农民将土地补偿款用来投资公共商业项目,通过开发大学城学生街、公寓等,参与高校的后勤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学校的消费需要,一方面带动村民致富。汪建育还希望政府把“预留地”放在将来的厦门火车西客站附近,由近、镇统一安排规划,在西客站周边建设商业服务中心等第三产业项目,让村民有一份长期稳定的收入。(王德胜)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