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半边天”的创业路

时间:2006-04-18 08:18 阅读人数:

  陈玉琴:从门外汉到养殖能手

  入春以来,灌口镇浦林村的陈玉琴心里乐开了花。她所养殖的数十万尾星州红鱼鱼苗被远近的同行预订一空。

  10多年前,家住山边的陈玉琴嫁到靠海的浦林村。初来乍到的她因为不懂养虾,要么给虾苗投错药,要么忘了开增氧机,闹出不少笑话。为发展水产养殖,陈玉琴向自家兄弟姐妹借来数万元,向村里承包起20亩海田,建起家里的新鱼塘。她说,当时想法很简单,只想多养几个品种的海产品,为原本不太富裕的夫家分担点。没想到第一年全部投入9万多元的鱼被海水冲走,败得一塌糊涂。然而,陈玉琴并不气馁,不懂技术,她就到区农函大报名学习了淡水养殖;不懂管理,她就向同村的邻里姐妹虚心求教。几年下来,陈玉琴凭着一股子倔劲成了全村甚至全镇有名的养殖能手。在灌口地区,她第一个养殖单性罗非鱼、第一个将彩红鲷和土虾混养、第一个成功养殖淡水石斑鱼等。动脑筋引进新观念,才能成功事业。1999年,陈玉琴从农函大毕业,看到有关混养的介绍,她尝试着将3万尾彩红雕和土虾混养,没想到当年收获颇丰,20亩的鱼池产出20多万元的效益。2004年下半年,当得知海洋三所引进了一批星州红鱼无人“领养”时,陈玉琴又主动请缨,把自己80亩的鱼池全部改成7400尾星州红鱼的培育基地。作为全省首个引进养殖星州红鱼的养殖户,她自掏腰包南下广州、桂林、昆明等地去参观学习;早中晚观察长势、生活习性和控制水温,饵料投放量,撰写养殖日记等等。一年后,7400尾红鱼产出数万尾鱼苗。2005年下半年,通过有关部门的验收。近年来,陈玉琴将自己繁育成功的50万尾星州红鱼鱼苗先后推介给本地以及泉州、天津等地的养殖户,使科技变成生产力。

  叶丽伶:从打工妹到私企老板

  从灌口大路乾往同安方向行驶200米远,车子左拐五六米便来到了当地妇女叶丽伶所开办的福雅工贸公司。今年才30出头的叶丽伶在东辉家中排行老二,为了帮衬家里她在初中时就经常帮父母包豆腐,有时一忙忙到半夜。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业,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躲起来哭了又哭,因为在她之下还有3个弟妹,拮据的家庭经济让懂事的丽伶主动放弃了学业,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为补贴家用,她先后在外资针织厂、眼镜厂当了五六年打工妹。

  1994年,叶丽伶决心办个小企业,帮助家庭摆脱贫困。但东奔西走也无人愿意将赌注押在她瘦小的身上、走投无路时,大伯父以自家房产作保为她向信用社贷款到了2万元现金,在东辉家里办起一家印刷厂,这也是东辉村的首个工厂。说起创办初期,叶丽伶说有苦有甜,但因有家人的全力支持让她能咬紧牙根度过一个个难关。夏日里到厦门岛内进货,叶丽伶得早早骑着自行车从东辉出发,在灌口镇区转车到厦门。因为舍不得100元的运费,她选择自己扛,别看材料都是些薄薄的纸片,近百斤的那么一摞纸压在身上,有时连喘的力气都没有,回到家常常腰酸得直不起来。几年来,叶丽伶既当原料采购员又当业务推销员;既是机台工人也是送货员。身兼数职的她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同安、集美、杏林、角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叶丽伶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一年年有起色,效益一年年见涨。

  黄永华:从农村来到农村去

  “虽然今年价格大跌,但是只要我坚持一定会有收获的!”在双岭村的牛蛙场里,黄永华谈起了她的养殖经。

  10年前,20岁的黄永华在集美北部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当出纳,生性好强的她为了给自己充电,坚持半工半读,先后自学了会计、统计和报关等专业知识,不久她便成为企业的财务主管。每月拿着1000多元的工资,对于一个农家女孩而言,已经是令人羡慕的高薪了。可是黄永华并不满足。2000年,初为人母的黄永华在产假期间时不时地帮公公婆婆干点农活,那时的她突然发觉只靠传统农业要想撑起一个家,是多么的艰辛啊!她经常留意各种农产品种养信息,想想别人发家致富的好点子。也想过办养猪场或开个专卖店什么的,但考虑到环境和风险问题,黄永华以特有的耐性等待着。

  2005年牛蛙高达每公斤20余元时,黄永华看准市场投资六七万元,在自家地里建起18个池的牛蛙养殖场。说起她的决定,丈夫夸她勇气可嘉。那时候,家里大大小小根本不知道如何养,只是被黄永华拉着到同安养殖户里参观学习了一下,回来后建起了400多平米的养殖场。不懂的技术丈夫帮忙上网查找,需要清池杀茵消毒时婆婆帮着带小孩,没有了上班时朝九晚五的轻闲,更多的是创业的艰苦,和家人共同劳作的甜蜜。如今,当初的小蝌蚪已经变成大牛蛙,18个池17000只成年牛蛙已“待嫁闺中”。黄永华和家人坚信,只要是好产品就一定会有好收获。(集美报 刘德英)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