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叶厝之变

时间:2005-06-21 16:17 阅读人数:

  叶厝,原是集美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由叶厝、霞梧、田乾3大片区组成。十多年来,这里从昔日垃圾成堆的小村子,变成了今日集美的“中山路”。它的沧桑巨变,是集美农村城市化的一面缩影,凝聚着集美区在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的辛劳。

  昔日垃圾遍地

  像城区,但更像村庄,处在工厂包围中的原后溪镇叶厝村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1995年叶厝由村改居,并划归侨英街道。由于地处集美最繁华的北部工业区一带,这里聚集着2万余人外来员工,而常住人口仅300多户1340人。

  叶厝村的外口众多,衣食住行带动第三产业繁荣,经营户如雨后春笋般节节冒出,由此伴随而来的是无照经营的大量存在。食品、餐饮、黑网吧、黑影吧等无照经营的严重存在曾一度困扰着工商所的正常工作,特别是占相当大比例的外来经营者,依法经营的意识较为淡薄,执法人员曾三番五次敦促其办照,当事人都以“刚开业或试营业”为由,迟迟不予办照。

  原先这里卫生状况差,垃圾成山,蚊蝇成群。一次,一位老人来到霞梧菜市场的早餐小摊点上买包子,远远看到包子上有几个黑点,走近了,“嗡”地一声,黑点飞舞起来,才明白是苍蝇。“怎么没有盖一下?”他问摊主。“没事,很多人照样买”,摊主若无其事地回答。

  今日集美“中山路”

  如今的叶厝社区,可谓三年三大样,年年有变化。叶厝的街道店面,到了晚上11时40分,依然开着,灯火辉煌人流如潮。一位正在“手机城”徜徉的外来务工人员告诉记者,天天都是这样热闹。因为工人晚上下班时间不一样。这里有专卖店、电脑店、超市、商场。一位服装店王老板说,这里店面租金每平方米已达到100多元,小小的一家店面租金就要几千元。王老板自称来自浙江,承认生意做得还可以,因为人流量多,流动量大,购买力比集美城区还好,晚上经营时间比市区中山路还迟。

  如何规范这些经营户,成了集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创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集北工商所强化依法行政,采取三大措施开展对无照经营的“百日会战”,首先重视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创建工作,说明守法经营的重要性,发送宣传材料,疏导、督促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其次,强化与当地街道办、镇政府、公安、文化的横向联系形成合力。最后,充分发挥段长责任制的作用,对辖区的所有无照经营户进行调查摸底,并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对不涉及前置审批的,材料齐全当场给予办结;对一些“钉子户”和法律禁止的“黑网吧、黑影吧”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仅今年1-5月,该所就新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900多户,其中外来经营者就占了70%。该所原先的个体经济户口仅有973户,今年以来,个体工商户户数增长了近1倍。

  征地改变命运

  在叶厝社区露天文化广场边,一栋5层高的社区活动综合楼正在建设中。综合楼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地下楼层将当作菜市场出租,附近的一个旧菜市场不再使用。一、二、三层则当作商场出租。四、五层为本地居民和外来工的公益场所,将设置健身房、阅览室、娱乐室等。叶厝社区张朱华主任说,这栋综合楼是在今年集美区出台鼓励失地农民入股发展集体项目的政策后,居委会组织“农转非”的居民参股80%、村集体参股20%兴建的。建设综合楼共投资500万元,入股的村民530人,每个居民入股将近1万元。综合楼投入使用后,估计每个居民一年能有1000多元的分红。

  在集美,类似这样的农民入股办集体发展经济项目的有14个。一个多月前,厦门市副市长詹沧洲参观了叶厝社区活动综合楼后说,政府支持失地农民入股集体发展经济项目,而且要完善农民入股集体发展项目机制,力争每一个被征地村都有这样的项目,努力扩大农民入股的覆盖面,让所有的农民都能通过项目直接受益。

  在叶厝社区,原先群众反映的卫生、治安问题,都得到了妥善解决。叶厝社区居委会有关负责人说,我们社区到处都设有垃圾桶、也有固定的清洁队,希望每个居民都能自觉爱护自己的生活环境。居委会组织的两个巡逻队,白天晚上都有人巡逻检查。如今的叶厝社区的居民主要靠房屋出租为生,每家每户都有出租房屋。社区主任张朱华介绍说,从1992年第一期征地开始,现在已经是第6次了,现在居民人均年收入已达5000元的小康水平。他认为,12年来是征地改变一个村庄命运,更是工业化改变村民的命运。一位居民说,现在有20多家企业是在他们的田地“种”起来的,他们现在基本没有土地了,就在家里“种”房子,几乎是家家户户屋顶“长出”3层楼,现在每月在家“收割”房租和做生意。要是土地没被征用,大家现在还在种田种蘑菇养猪,日子肯定没有现在好。(集美报 官文捷)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