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集美报新闻

文字: | |

“大器晚成”的老画家

时间:2005-05-09 11:12 阅读人数:

  ----集美区首届老年书画展侧记

  走进集美老年书画展,将人们带入一个有声有色、五彩斑谰的世界。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具有专业水平的作品不是出自什么名家而是出自于学画不过三五年甚至几个月的老年大学学员、离退休教师和农民之手。

  陈方平:从医务工作者到“书画家”

  虽然一直很喜欢中国画的韵味,对简单的笔墨在画家的手下便幻化成一幅幅美好的作品感到很奇妙,但陈方平却从不曾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拿起画笔,也会作画,甚至参加画展、比赛并获奖。

  退休前陈方平是厦门糖厂的医务工作者。退休后,她看到集美老年大学书画班招生,便报了名。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下,陈方平逐渐寻找到书画带来的乐趣,与中国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因为这份兴趣,俭朴惯了的陈方平突然变得“奢侈”起来,看见喜欢的画册,无论多贵都会买下来,细细欣赏、反复临摹,其中对吴昌硕、齐白石、王雪涛等画家的作品尤为欣赏;因为这份兴趣,陈方平常常在深夜翻阅画册时突然有临摹某一幅作品的冲动,一遍,两遍,三遍…失败了再来,成功了还想画得更好,常常连续临摹好几个小时后才惊觉天色已发白;因为这份兴趣,陈方平从2002年下半年又转住厦门市老年大学师从杨大生老师,从初级班到提高班,一年多来风雨无阻地坚持从集美到岛内上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这次她参展的中国画《闹春》巧妙地通过巴哥鸟在紫藤间嬉戏的场景勾勒出浓浓的春意,赢得许多老师和观者的好评,这让她对自己创作有了信心和继续尝试的冲动。

  施泉基:总觉时间不够用

  用歪打正着来形容施泉基与书画结下的这份缘也许再适当不过了。

  施泉基是印尼归侨,他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1963年回国到集美侨校补习汉语,之后便碰上文革、上山下乡,和国内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到永安山区接受了几年再教育,后来赶上招工回城到厦门杏林冶炼厂当了一名化验员。1994年因工厂改制等原因,施泉基提前退休了,刚过50岁的他突然闲了下来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不知干些啥好,整日与朋友喝酒、闲聊,不但日子越过越空虚,还因喝酒太多,体型发福,健康状况也大不如前。1995年杏林成立老年大学,施泉基的一位同事报名参加书法班学习,一年下来收益匪浅,看到施泉基这样便动员他一起去学习。

  抱着打发日子的想法,施泉基先后报了书法和国画班,没想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完全地投入进去。跟着老师学习了一段花鸟画后,施泉基把书法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法融入中国画中,专攻画竹和自学山水画。每月他至少两次到学校请老师点评作品,每天下午画上两三个小时画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一天没有完成“任务”便会觉得浑身不舒服。2000年施泉基回印尼探望老母亲和弟弟妹妹,当他将自己画的中国画装裱好作为礼品赠送给亲友们时,大家都非常惊喜,为他多姿多彩的晚年生活感到欣慰和高兴。

  书法和中国画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施泉基虽大半生时间都在国内度过。但工作时繁忙的生活让他无暇去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书画不但让施泉基重新找到精神归属,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还为他开启了了解中华文化的大门,他又对中国的诗词、篆刻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要报名参加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在自己构思创作的国画作品上题上自己作的诗,印上自己篆刻的章。

分享到: 

[ 收藏 ][ 打印 ][ 关闭 ]